孔子和學生(北師大版教案兩篇+資料+圖片)
(二)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
現當代教育學在研究教學過程時,發現教師對待教學工作和學生的態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來認識。我們在研究孔子有關教師的論述時,發現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貫穿著他整個教學生涯的始終,他對學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與學生共同生活,以此來接近學生,接觸學生,并關心照顧學生。接受學生的種種提問而善于解答,同時也容許學生反辯,養成了師生之間好學的風氣和深厚的感情。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⑨正是由于對學生的熱愛鼓舞他不知疲勞,全力教誨。
孔子對待學生的另一個特點是真誠無私,他曾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⑩這種對學生如同親生兒子一樣的教育,使孔子的教學論思想建立在一個較高的基礎之上。
孔子對學生的熱愛和真誠、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師生感情親密無間,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⑾“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⑿我們現在經常講的“言傳身教”與孔子的說法相比,“言傳”多了,“身教”卻跟不上,大有教師強行施教之嫌。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被動地“接受”,他們需要用頭腦去“求知”,在他們求知的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模范行為作學生的表率,可以形成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更為有力。
孔子“以身作則”的觀點,客觀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首先必須自己學好,然后才能教好。一方面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求在品德修養上做榜樣。
雖然孔子對教師修養只提到以上三點,但其內容已基本概括了教師職業素質的核心內容。
三、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孔子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對教學過程本身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看法,遺憾的是孔子未能對這些卓有成效的觀點方法加予綜合成理論。后人從《論語》二十篇中分散的論述不斷整理歸納,終于挖掘出了一個古老、規模宏大的教學論體系,盡管它不是充分完備的,但它的學術價值和運用價值卻光彩照人。我國大多數學者把孔子的教學思想集中歸納在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并重、由博返約這四條教學原則和方法上。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經驗的核心,其它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則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對這一教學原則的研究和運用已進入比較成熟、完善的階段,特別以美國和日本最為突出。他們注意這一原則的根本原因是國家教育目標和觀念,把培養自由發展的人作為重點,強調個性的充分解放。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中大一統思想使我們忽視了這一點,使本民族在“因材施教”這一優秀遺產的繼承和運用上反而落后于外族,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孔子本人并沒有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概念,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⒀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雖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實踐確實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