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學生(北師大版教案兩篇+資料+圖片)
一、關于教育的對象
無論是古代教育理論還是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對象問題始終是一個首先面臨的問題。孔子在春秋末期,以一個偉大思想家的遠見,提出了“建國君民,教學力先”的思想。《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然而,他的這種思想與當時“學在官府”的社會現實相差甚遠,孔子本著從人出發,講究“人道”,就人事論人事的觀點,提出了人與人之間“性相近,習相遠”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極力主張擴大教育的對象,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想實現“學在四夷”的局面。就孔子“有教無類”這一主張而言,它打破了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對象,使那些愿意學習而在學力、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不論貧富、貴*以及年齡和“國別”,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孔子曾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②“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③從這些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教育對象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學生要自己愿意求學,據傳人孔門求學還需有人推薦。其二是學生要有支付教師勞動報酬的經濟條件。這里尤為重要而且支撐孔子教學思想的是第一點,他已經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學生學習態度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教學思想也依此而建構。雖然孔子的這兩個條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孔子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的思想已初具雛形。
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對于現代教育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那就是什么人可以受教育的問題。教師們對理論都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排擠打擊差生的現象屢見不鮮。事實上,孔子“有教無類”這一主張還可引伸到學生個別差異不影響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這個立足點。實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為主的素質教育,必須克服教學中對差生失去信心的錯誤做法,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并提出適合學生不同條件的教學內容、方式方法。
二、關于教師
教師是辦好教育的關鍵。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了一整套關于教師修養的意見。而我們在學習借鑒這些經驗時,更多的是在運用上的不足。
(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先學好,然后才能教好,學好是教好的基礎。他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⑤“三人行,必有吾師焉。”⑥孔子大半生做教師,論學識資歷應該說有一定資格,但他從不停止學習,走到那里,學到那里,“每事問”,隨處拜師,“不恥下問”,“無常師”。在他看來,知識是無止盡的,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誨人不倦”是孔子最可貴的品格,他曾說:“教不倦,仁也”。⑦孔子把教育學生作為一種崇高的理想來追求,無論什么人向他請教,他都毫無保留;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堅持教學。在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在陳絕糧,“孔子講誦弦歌不衰”。⑧這些記述盡管有后人對孔子敬佩而夸張的一面,但孔子那種對教學執著的追求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