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學生(北師大版教案兩篇+資料+圖片)
《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兼人,故退之。”
同樣是問一個問題,而孔子的回答卻因人而異,其原因就在于孔子認為兩個學生的情況不一樣,所給的回答也就各有不同。
孔子因人而異的教育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這個基礎上的。實現“因材施教”的關鍵是教師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準確地掌握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如果不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忽視學生的資質、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異,那是很難收到良好效果的。
孔子在“因材施教”上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非常熟悉學生的特點,能夠用比較精煉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學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14)“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15)正因為如此,他的教育教學才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
因材施教這一原則主要是解決教學過程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之間的矛盾。教學中自然不能沒有統一要求,但不從學生實際出發,忽視個性差異也不可能實現統一目標。孔子時代教育的統一要求還沒有形成,因此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孔子的仁學框架,實施個別教育也比較容易。基于這種原因,現在許多教師在領會、實施孔子因材施教這一原則時,往往缺乏信心,認為很難深刻、全面地了解學生。事實上,現在每位教師一個學年需要深刻了解的學生不過百人,有的甚至還更少,如果用心去做是不難辦到的,關鍵在于思想上缺乏這種認識。
關于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學實踐中用得比較多,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同樣學習詩書禮樂、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異。有的“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有的“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16)同樣身通六藝,在孔子看來也各有特長,“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論: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17)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能如此教學,我們現在的教師為什么不能呢?
(二)啟發誘導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教學過程順利完成的關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并使之成為一種日趨完善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奠基人當之無愧應該是孔子。
孔子已經認識到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論述了啟發式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8)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端正思維的方向,達到舉一隅以三隅反的目的。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9)“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20)一個好的教師要能準確把握學生是否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如果學生還處于告知一而不能推知其余三的狀態,就不要勉強地將結果不厭其煩地一一告知,否則會養成學生的依賴性;當學生已處于告知一而能推知其余三的狀態,教師就應該適時誘導,引發學生向更高的思維層次推進。概括地說,教師要做不失言的知者,而不能成為躁者、隱者和瞽者。教學中注意難易程度適當,防止過難或過易、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新的知識,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同時還要善于運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淺近事物闡發比較深刻的原理。“能近取瞽”。(21)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好學”、“樂學”,始終感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