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實錄之二
細細讀讀著這些片段,我們不難品到流淌著的濃濃語文味。語文的味道從哪里來?從學字學詞的扎扎實實中來,從重點語句的層層錘打中來,從文本意蘊的潛心涵永中來。倘若沒有了語文味,那么我們的課堂和品德課堂有什么差別呢?語文味,是語文老師和學生一起精心“烹”出來的,它需要文火慢燉、精心料理。
三、深度追問:閱讀自由與語用能力的欠缺
金銘的這節課還存在什么遺憾?我似乎一時講不清楚。我只是朦朧地想到:在漢語這一無垠的大海中,浪花點點,貝殼多多。語文老師,要領著孩子們暢游大海,感受游泳的樂趣;要帶著孩子們漫步海灘,拾起美麗的貝殼。教師發現琳瑯滿目的貝殼,然后撿起來交給孩子們細細欣賞,是一種策略;教師只將孩子們帶到海灘,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欣賞美麗無比的貝殼,這又是另一種策略。我還想到:漢語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就像干國祥老師所說的,“每一個漢字,其實都曾經是一次偉大的創造,都算得上是人類的一個小小奇跡”。然而,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往往熱衷于引導孩子走進故事,卻很少帶著孩子們走出來,透過紛繁的詞匯,去研究詞匯本身的魅力,進而感悟漢字的“偉大”。這如何讓孩子們感悟“偉大”?不是靠教師激qing澎湃的演講,更不是靠一次次單調枯燥的練習。而是師生一起“要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語),“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語)!一個高明的語文教師,必定如一個優秀的導游,將游客(學生)帶至風景點(文本),然后讓他們靜靜地欣賞,讓他們自己去領略風景(文字)的妙處,獲得默然心動的啟悟。我還想,我們的語文課,如何給孩子們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還孩子們閱讀心靈的自由?(比如,在整體感悟的環節,能否給孩子們更多談讀后感受的機會?)如何讓孩子們在靜靜的閱讀中,自己去感悟文字的魅力,發現文本中蘊含著的更多的內涵?(比如,很多意味深長的文字,能否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其妙處?)如何在引領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更多關注文本的表達形式?(比如,能否引導學生思索:課文首尾都提了到14歲,是偶然呢,還是必然?)……我還想,我們的語文課,如何將“語用”能力訓練擺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李海林老師在<言語教學論>中說道:“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這是語文課程教學目的的唯一表述,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補充,也沒有第二種表達。它需要的是全面地理解和深刻地理解。”我們姑且不去評論這個結論的科學性,但是培養語用能力的重要性,顯然已經被很多專家(包括王榮生)所認同。在本課的教學中,如果從“語用”的角度去考察,顯然還存在著某些缺陷。“語用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語文審美”能力,李挺揚說過“語文王國最根本的矛盾是言語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矛盾,能夠真正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規律是美的規律,所有話語,一切文體,以及語文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種格式安排,語氣停頓,甚至非語言因素的包裝點綴等等,在表達內容/接受信息的交際過程中,都無一例外地要受到美的規律的制約和檢驗”。我的理解,所謂的“美的規律”就是言語表達的適切性,因此,語用能力培養的核心,就是欣賞發現文本表達的適切性,并從中學習表達,適度遷移。從這個角度去考量金銘的課,我以為是有所欠缺的。我在想,學生在學習了三個人對待角膜捐獻這件事的態度“天壤之別”后,能否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色上來敘述這段歷史。站在父親的角度,談自己/女兒/外孫女對待角膜捐獻的態度之“天壤之別”;站在琳達的角度,談自己/父親/女兒對待角膜捐獻態度之“天壤之別”;站在溫迪的角度,談自己/外公/母親對待角膜捐獻態度之“天壤之別”,學生在敘述的過程中,文本中的一些重點詞句必然得以激活,學生勢必會揣摩并適當遷移文本的表達形式.同時,這敘述已經帶有個性化創造色彩,是一種站在當下立場去追溯往事的敘事策略。這樣的訓練,不是很有意義嗎?如果有機會,我也愿意來嘗試這一課——當然,肯定會借鑒金銘的很多成功的設計。以上意見,僅供金銘和各位參考。語文的路還很長,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朝前走——愿與金銘以及熱愛語文的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