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實錄之二
師:這樣一封信,聽一遍怎么能夠啊?誰愿意再讀給琳達聽一聽。
生:讀信。
師:同學們,從這封信當中你讀出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生沉默)你看“他們成為令愛——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終生分享她的美麗!彼麄兎窒淼膬H僅是溫迪的美麗嗎?還分享了什么?
生:善良的心。
師:一顆善良的心,還分享了什么?
生:她的角膜。
師:是啊,此情此景讓我們為溫迪、為琳達感到驕傲!讓我們感到感動!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
生:配樂(張維良《真》)有感情地讀信。
【雖然我沒有親臨現場,但是看了這段實錄,我被深深打動了。被文中的善良的人們的質樸而偉大的品質所打動,被師生在課堂的真情流淌所打動,被孩子們深入到位的感悟所打動。語文課上,我們不刻意追求感動,但是當文字深深地打動著師生,當孩子們的表現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的時候,這樣的情感,是美好而質樸的。我愿意看到語文課堂上質樸的感動!】
板塊四:
師:同學們,琳達、溫迪、父親、母親值得我們銘記,因為他們想到是他人。在我們周圍也有這樣的人。
。ㄍ队俺鍪菊掌,配樂張維良《真》,聲音低緩地。)同學們,照片上這個小女孩叫小楊帆,就在69天前,小楊帆在青島人民醫院離開了我們,小楊帆的生命只有3歲半。這是她爸爸帶著她在海洋紀念館留的最后一張相。楊帆死后,她的父母替她把角膜捐給了兩位盲人。小楊帆留下了光明,也留下了愛心。
躺在病床上這個大姐姐叫王聰聰,是我們東營市一中高一的一名學生。去年,她患了白血病,她躺在病床上一邊跟病魔頑強地斗爭,一邊讓她的父親在角膜捐贈申請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說:“如果我死了,我要讓我的角膜使別人重見光明,讓他們能夠看到五彩絢麗的世界!闭窃谒麄、她們的感召下,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這個行列——哈爾濱醫科大學600多名大哥哥、大姐姐,他們莊重地在器官捐獻申請書上也寫下自己的名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他們是讓我們最感動、最可敬的人。同學們,我相信: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更加光明、美好!
下課!
【這個板塊的拓展,顯然是必要的,也是水到渠成的。這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適度拓展,又是對文本意義的再度升華。】
張祖慶老師評《永生的眼睛》
『總體感悟』
金銘說這節課是他的“處女課”,是有一定的語境的。在近10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想他不可能連一節公開課都沒有上過。他特別看重此課,大約源于對語文有了自己的體認,對文本有了自己的解讀,對教案有了獨立的設計!因此,說此課是處女課,是頗為貼切的。一口氣讀下來,直覺告訴我,這節課確實值得細細地讀,慢慢地品。這些天,利用零星的時間,邊感悟,邊敲打,遂有了如下文字:
一、文本解讀:兒童視域與教師視域的融合
解讀文本,是教學設計的前提。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而比較準確的解讀,就不會有精彩的設計。語文教師如何去解讀文本?竊以為要在兒童視域與教師視域的融合上做文章。解釋學派哲學家加達默爾認為,理解不是一種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活動,而是理解者與理解對象之間的一種視野融合。達加默爾對理解的解釋告訴我們,理解一個文本,決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去追求文本的客觀意義,而是以我們的自身情境和“前見”(也叫前理解)去參與文本意義的建構。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一起生發文本意義的過程。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教師、編者(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與視野融通的過程中,才能得以生成。這種生成,是閱讀主體從各自的視野出發的,一起參與,逐漸達成融合的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金銘始終站在“視野融合”的高度來處理文本,通過巧妙的整合,最大限度地開掘了文本的意蘊,使得整個課堂充滿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