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實錄之二
板塊三:
師:琳達跟琳達的父親、母親,還有琳達的女兒溫迪,他們對捐贈角膜這件事情態度一樣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這種認識上的不一樣,或者截然相反的認識,用剛才學過的一個詞就叫——(生接:天壤之別)天壤之別,是吧?我們來看一看琳達和她的父親有什么天壤之別?我們看文章1——3節,誰愿意讀給大家。(學生紛紛舉手)很多同學都愿意讀書。讀書真好,(指向一名男生)你來讀給大家。
【抓住“天壤之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這是本課由整體感知到細讀文本的一個關節點。金銘抓住了這個關鍵詞語,誠如他自己說的“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天壤之別”是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這個文本就被打開了。老實說,這么長的一篇課文,如果老師還是一段一段往下教,非要教個三節課不可!因此,抓關鍵詞入課,還是實現長文短教的一個高招。而關鍵詞在哪里?關鍵詞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在草叢中,需要教師去發現。而發現的過程,就是鉆研文本的過程。發現這樣的關鍵詞,顯然需要智慧和耐心的。】
師:你叫什么名字?(生:李元豐)李元豐,我們看李元豐讀得能不能讓我們感覺到琳達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好嗎?能讓我們聽出來就成功了,有信心嗎?(生點頭)好,開始。
(生讀課文:我終生難忘1965那個炎熱的夏日,年僅36歲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下午……)(學生唱讀并有點斷斷續續的)
師:(打斷學生)等一等,我感覺他不像讀書,像什么呢?
生:像念經。(學生大笑)
師:像念經?當然比念經要好,但是感覺讀書不能這樣讀,怎么讀呢?聽老師讀一讀好嗎?
(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我終生難忘1965那個炎熱的夏日,年僅36歲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
師:你聽老師在讀的時候跟說話是不是一樣的?讀書要和說話一樣,好嗎?來,再讀。
(生重讀:我終生難忘1965那個炎熱的夏日,年僅36歲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
(這次這名學生讀得很有進步,不再斷斷續續的)
師:好,就讀到這里。大家聽,是不是比剛才要——(生接:好)所以應該把掌聲送給他。(學生鼓掌)這就是進步啊!再往下讀。
(生接著讀:下午晚些時候,一位警官……)
師:糾正“而征求父親的意見”把調子往下降,不要往上走,那就像說話一樣了,平時我們說話的時候是不是往下走的?你能說“今天你吃飯了嗎?”(語調上揚)我們這樣說:“今天你吃飯了嗎?”(正確的讀法)——明白了?往下讀。
生:接著讀。
(師糾正:“居然、給予”。)
師:從他讀的第一小節當中你感覺琳達怎樣的表現?
生:生氣了。
師:她生氣了,我再請一位同學往下讀。(指向剛才讀課文的學生)你呢,可以向他學一學,好不好?(生點頭)你推薦吧。讓好朋友幫幫你。(生指一姓郭同學)誰是小郭老師?(學生在下面小聲說)郭玉成老師?好,你聽他讀,你看是不是他讀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唱,像念經呢?念經很不好。
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學生讀得很流利)
師:他讀得和你一樣嗎?(生佩服得搖頭)你再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讓小老師先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