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得義,以文悟情——《毽子里的銅錢》教學實錄與評析
(2)文中的句子很美,你喜歡哪一句呢?請把它摘錄下來,并背下來。
(3)(小練筆)展開想像:二嬸還銅板了嗎?怎么還的?(請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進行描寫)
板書:
毽子里的銅錢
黑漆漆的手亮晶晶的心
笑呵呵感激
不快樂難過
笑了 不安
? 空落落
善良懷念
教學反思:
徐初苗老師指出:字詞是語文的基本元素,是語文的基礎承載,在閱讀教學中“煉字”彰顯的正是“語文本色”,煉出的是語文課堂濃濃的語文味。而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在這個方面做得還不夠。如:在讓學生演繹第六自段時,我急于讓學生來表現這個“遞”而忽略了其它的兩個詞:“撕開”、“挖出”。這兩個詞表現我由焦急、不安的情緒升華到對老伯伯的同情和尊敬,在這個句子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想如果能讓學生把這兩個動作演繹出來,那效果會更好。
新課念提倡教學的開放性,學生課堂主體性,充分給予學生的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而在這節課,我沒有給足學生質疑的機會。如果我大膽地把本課作者的情感主線拋給學生,由學生來質疑、朗讀、解決。這堂課將會更有活力,學生的思維會更富有創造性。
點評:
(1)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細讀課文不難發現,本文作者精于用詞,善于細節描寫,字字句句都滲透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如“慢慢”、“萬分珍惜”、“撕開”“挖出”“遞到”因此教者能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多揣摩、推敲、咀嚼語言文字,在特定的語境中體悟“字”的“顯信息、隱信息、潛信息”、準確把握文本的語言訓練點與情感催生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文中“前后呼應”的手法,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教者能及時地引導學生發現,認識。并告訴學生這種手法可以在我們今后的寫作中運用。
(2)突出語文的人文性:要讓學生感悟到文本中的我遞給老伯伯的不僅僅是銅錢,而且還有我對老伯伯的尊重。這個感情的升華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因此教者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互動共同演繹“遞”,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這一種情感,此時再讓學生讀,就能夠充分地悟出語言文字背后隱藏的意蘊。
(4)作業設計多層次,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別是“詞、句、段”的訓練,難度逐步提高。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個機會,同時也給優等生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