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形的面積教材分析
48÷2=24(cm2)
三角形的面積
(第84~87頁)
1.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編排意圖
教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展現學生探究的過程。首先由怎樣計算紅領巾的面積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引入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問題;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探索,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建議
(1)本部分教學可按提出問題、尋找思路、實驗探究的步驟,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形式進行。學生已經經歷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要以學生在推導中獲得的經驗為基礎,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究。
(2)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環節是本部分教學的重點。按教材的編排,把三角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沒有采用平行四邊形的割補方法,而是用兩個同樣三角形拼擺的方法。這個方法推導過程簡單,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每個小組最少應準備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教師可提出明確的操作和探究要求:“用兩個同樣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圖形?拼出圖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拼出的圖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有什么聯系?”學生可能拼出三角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其中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學生已經會計算面積。在小組操作和討論的基礎上組織交流。可以選擇用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拼的三種情況分別進行匯報,要求學生能根據拼出的圖形敘述出推導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作總結歸納:
通過實驗可以看到,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可以推出
三角形的面積 = 底 × 高 ÷ 2
(3)根據學生的基礎,也可以讓學生用剪拼或折的方法進行推導,或結合教材第96頁介紹的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的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進行推導,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推理的能力。
割補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②拼成的長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積 = 底 ×(高 ÷ 2)
= 底 × 高 ÷ 2
③拼成的長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底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
=(底÷2)×高
=底 × 高 ÷ 2
折疊的方法:
折出的長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一半,長和寬也分別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積 = 長方形的面積×2
=(底÷2×高÷2)×2
= 底×高÷2
2. 例1及“做一做”。
編排意圖
應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例1是解答引入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提出的問題:怎樣計算紅領巾的面積?
“做一做”是計算一個直角三角尺的面積,可以把兩條直角邊看作底和高。
教學建議
可以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與匯報,說說是怎樣做的和計算的結果。注意檢查計算中有沒有忘記除以2,針對發生的錯誤,可以結合前面推導的過程,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除以2?進一步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