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形的面積教材分析
3.練習十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1、4、5題是應用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應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其中第1題還可以進行交通常識的教育。這些標志牌表示的含義:
注意危險 慢行 注意行人 向右急彎路
第2題沒有給出底和高的長度,要學生想辦法求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學生需要先找出或畫出三角形的高,再分別量出底和高的長度。
可先用小組合作形式完成或獨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做法。注意結合每種三角形的特點進行討論。例如直角三角形以兩條直角邊為底和高計算最簡便;鈍角三角形一般會以最長的邊作底,這樣高就在三角形內。如果用水平的一條邊作底,怎樣找到高呢?可以讓學生了解在鈍角三角形短邊上作高的方法(不作統一要求)。
第3題根據乘除法的互逆關系靈活運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注意在根據三角形面積和高求底時,不要忘記三角形的面積先要乘2。
第6題根據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相等的基本條件是等底(兩個三角形共底)和等高(平行線間的垂直距離都相等)。可以讓學生先討論:圖中你能找到幾個三角形?哪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呢?為什么?再根據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積相等的道理,畫出其他三角形。
第7題是運用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積相等的道理去分三角形。也可以用討論的方式進行。
分法一:
將三角形任一邊平均分成4段,把各分點與對應的頂點連接形成4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
分法二:
連接三角形三條邊的中點,形成的4個三角形面積相等。
可以根據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證明出這4個三角形是等底等高。但學生還沒有這些知識基礎,可以通過測量證明每個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別相等。
第8*題是選作題。已知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和高,可以分別求出它們的底長,也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長。
540×2÷225=48(m)540×2÷18=60(m)
因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所以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為
(48+60)×2= 216(m)
第9*題也是選作題。可以讓學生根據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和對三角形面積相等的判別知識進行推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相等的三角形,每個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a點是其中一個三角形底邊的中點。根據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積相等,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積是這個三角形面積的一半,也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四分之一。所以涂色三角形的面積是 48÷4=12(m2)。
梯形的面積
(第88~91頁)
1. 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編排意圖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與前兩節一樣,教材先通過小轎車車窗玻璃是梯形的這樣一個生活實例引入梯形面積計算。然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探索出面積計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學過的方法去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這里仍然要運用轉化成已學過圖形的方法,但是從教材中學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與途徑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擺的方法;可以轉化為三角形進行推導,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
教學建議
學生經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已經知道要把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前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轉化的方法不同,平行四邊形主要是用割補的方法,而三角形主要用拼擺的方法。本課要求用學過的方法去推導,沒有指明具體的方法。在學生操作實驗前,可以先回憶一下前面運用過的兩種方法,有條件的可以把前面推導的過程制成課件,進行展示,加以回顧。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不必提出統一的操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