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一、概述《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時,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救出兒子和兒子同伴的傳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本篇課文的主要特點。作者抓住父親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刻畫了一位偉大父親的形象,譜寫了一首父愛的頌歌。父親因為有愛,堅持了38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終于救出了兒子;兒子因為有愛,在黑暗的廢墟下,同樣不吃不喝38個小時,終于迎來了父親救助的時刻。愛與信念,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這篇課文主要從具體描寫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從而學會愛別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第二課時以讀為主,以讀促悟,詳細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從課文中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理解內容,體會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復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選擇了“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2個句子來解讀文本,擇取文章精華,刪繁就簡,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借助精心的設計,精妙的點撥,精彩的回應,牽引學生靈動于字里行間。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多媒體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巧妙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請同學們回顧一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我很欣賞你用的一個詞:(冒著危險,奮不顧身,堅定信念……)但把時間、地點說清楚就更好了;他說清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再簡練點就好了。能重新說說嗎?
2、這對父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中是怎么說的?誰能快速找到并給大家讀一讀。
你真了不起!為了獎勵你,請你把了不起這三個字寫在黑板上。
(二)、品讀課文,感悟父愛
1、課文結尾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別忙,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一下,單元導語提出了一個訓練重點,誰還記得?對,(出示閱讀提示)
2、學生交流,師巡視指導
3、學生匯報
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了不起的父親
你是從哪兒看出這位父親了不起的?
1)“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鄙焊赣H堅信兒子沒有死,奮力拯救兒子,顧不得休息,可見父親對兒子愛的偉大。這真是個了不起的父親!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