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說課設計2
把石頭比作“雹子”說明石頭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這兩句話充分體現出五壯士英勇殺敵的決心和中華民族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朗讀時,要體現出五壯士的戰斗豪情。
借助電教媒體,努力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入境動情,提高語言訓練質量。
李平:
“情感引讀”是引讀法的一種,是教師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后,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以充沛的感情,引導學生把朗讀的技巧運用于朗讀中,合理,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添加的詞語或課文原有的詞句,在引讀時賦予強烈的感情,從而引發學生接讀時的感情,最后達到讓學生感受課文思想感情,課文語言文字的目的。比如課文第6自然段寫的是五壯士跳崖的壯舉,教學時,教師可首先播放《國際歌》,莊嚴的樂曲讓學生感受到悲壯的感情基調,接著教師用語言創設情境:“五壯士勝利完成了黨交給的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轉移的任務,毅然跳下山崖,(壯烈獻身),這一壯舉,(可歌可泣)(加點詞語教師一字一頓地說,滿懷崇敬之情)。”教師的引語可使學生在讀文前增強對五壯士由衷的敬仰之情,為以下引讀打下基礎。在品味詞語的基礎上,教師以情傳情,再一次進行“情感引讀”。此時學生對加上重音符號的詞語用情會更專注,整個段落的朗讀會更有感情。通過“情感引讀”,五壯士為革命,為人民勇于獻身的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之中,使學生深受感染和教育;與此同時,課文的語言文字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之中。
趙千秋:
古人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巧設疑問,以疑激學,讓學生在疑中思,思中學,學中疑,是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我認為教學時可運用這個“疑”字來教學。
一、開篇設疑
《狼牙山五壯士》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課文通過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贊頌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和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壯烈精神。全文突出了一個“壯”字。因此,教學時可扣住這個“壯”字進行設疑。
新課伊始,在揭示課題時,讓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從《狼牙山五壯士》這個課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
2、為什么不用“戰士”,而用“壯士”五壯士“壯”在哪里呢?
(造成懸念,激發興趣。)
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主動探索的地位,既給學生指明了學習方向,又激發了他們的思疑解惑的欲望,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急于讀課文,去尋求答案。
二、讀中思疑
這個層次的教學是學生從分析問題過渡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生思維待以發展和提高的好時機。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思疑解惑呢現代認識學派認為:“教師不把學習的主要內容現成地告訴學生,而必須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去內化。”教學中,緊扣“壯”字這個疑點,抓住文中體現“壯”的語言,動作和心里活動,引導學生認真研讀,分析探討,多方品味,讓學生在議中思疑,思中釋疑。
1、五壯士是在什么情況下接受掩護任務的?這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