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
(1)聚焦主席的眼睛,這眼睛中充滿了什么?預設:悲痛、眷戀、矛盾。
(2)為什么矛盾?
d、學習兩封電報
(1)男女生分讀電報
(2)電報中讀懂了什么?
(3)結合課文,探究“破格”
①什么是破格?
②從破格中知道了什么?
(4)這兩份電報帶給主席的是什么?
預設:矛盾、痛楚。(板書:矛盾痛楚)
e、學習作抉擇的艱難痛楚
(1)兩處矛盾的心理:
“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體吧!”
“我的兒子死了,我當然很悲痛,可是,戰爭嘛,總是要死人的。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在想見一見兒子的遺容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
①生理解
②老師適當引導學生明白主席想到了小家、大家、甚至跨越了國界。
(2)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那神情分明在說岸英難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間了?
①“躊躇”什么意思?(猶豫)他在猶豫什么?
②岸英是主席最心愛的長子,這一簽字就意味著什么?
③齊讀:“主席黯然的目光……電文稿放在上面”。
④補充毛主席的幾個兒子的資料,讓生談談看完的感受
⑤(師引言)愈是珍貴,就愈難舍,愈難舍就愈疼痛,這痛,回旋飄轉,也就深深撞擊我們的心扉,讓我們一起讀出矛盾痛楚的主席。(生讀 “主席黯然的目光落在窗外,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
f、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1)生齊讀
(2)讀懂了什么?
四、空白補寫,充實文本內涵
1、這一夜對主席注定是一個難眠之夜,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筆寫下這難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和細節描寫寫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痛。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資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齊第一次赴朝鮮為岸英掃墓時,此時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這樣說:“思齊,到了那,要告訴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給他掃墓的。告訴他,我們去晚了。告訴他,我無法去看他,請他原諒。告訴他,爸爸想他,愛他……”(課件出示話語,音樂起)
4、總結:讀著這話,我們的心忽地一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都變得蒼白無力。他是一個平凡的父親,因為他深深愛著他的兒子,他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因為他的心里裝著是千千萬萬的子民。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記住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