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設計
b、“然而,這種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樣理解毛主席這些想法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收集的資料中許多志愿軍犧牲在了朝鮮土地上,進而換位思考毛主席作為一名偉大的領袖的想法:想到還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鮮戰(zhàn)場上犧牲的兒女相見,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將兒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這是偉大父愛的延續(xù), 是一位國家領袖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 是偉人的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通過朗讀體會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
從毛主席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能體會出什么?(當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由毛澤東簽字時,他又遲疑了,“黯然的目光”,這是經歷過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轉向窗外”、“指指寫字臺”、“示意”,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方面表現(xiàn)他此時仍然沉浸在對愛子的無限思念中。而一簽字,就意味著毛澤東永遠也見不到自己的愛子了,岸英將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xiāng),真是落筆千鈞啊!這一處細節(jié)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出毛澤東是偉人,也是凡人。)
(5)“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誰來談談對這兩句詩句的理解?“馬革裹尸”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遺骸,在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何須”指為什么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尸”就是用戰(zhàn)馬的皮把尸體包裹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體運回家鄉(xiāng)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這里既是對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評價,又表明了毛澤東對兒子遺體安葬問題的態(tài)度,即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將兒子葬于朝鮮,充分顯示了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聯(lián)系前文”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為一個父親和一個領袖時的矛盾復雜的心理嗎?(我們不由得不說:毛澤東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四、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從以上的語句中我們體會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那么,這些語句在體現(xiàn)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呢?引導學生通過舉例說明。
1.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細致刻畫來反映毛澤東的內心世界。(如語言描寫: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著兒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動作描寫:“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還如神態(tài)描寫:“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2.通過心理描寫來突出性格特點。(“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體吧!”)
五、總結全文
學完了課文,你對于毛主席這一偉人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