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主要講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光榮犧牲了,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作者頗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斷,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讀后讓人肅然起敬。
二、課前透視
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二是方法上,更加放手,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日常教學中,老師的指導要么過分精細,要么過分粗略,“度”很難把握準確。
三、設計思路
在略讀課文中必須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學會自己讀懂課文。根據學生對前兩篇課文的學習對毛澤東已有認識的基礎上,憑借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圍繞如何理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個重點問題,以讀為主,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交流,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認真閱讀提高能力。教師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閱讀實踐,自讀自悟,積極探究,有效合作;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語文綜合素養在主體的主動發展中健康有效地前行。
四、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無產階級革命家曠達的心胸和無私的襟懷。
4、進一步了解描寫人物的方法。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體會毛澤東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
教學重點:了解描寫人物的方法。
六、課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預設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走近毛澤東。
①當一當詩人毛澤東。
②評一評偉人毛澤東。
2、揭示課題,朗讀課題。
3、快速瀏覽,整體感知。
二、檢查預習,相機點撥,揭示學法
1、了解方法,有效預習。
2、揭示學法,明確目標。
三、學法引路,研讀難點,品味感受
1、運用學法,自讀自悟。
2、組內交流,暢談感受。
3、以讀為主,深度交流“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預設點有:忠骨、處處、何須。
四、讀寫結合,突破重點,升華情感
1、說一說,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2、讀一讀,品味提升。
3、寫一寫,“枕巾背后”的故事。
五、利用板書,結合資料,回歸整體。
六、拓展實踐
△必做題
·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選做題
·聽一聽,有關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故事。
·看一看,有關毛澤東、毛岸英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影視作品及文章。
·背一背,有關毛澤東的詩詞。
附:板書設計
27*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尸還
聞噩耗
作抉擇
教后反思
黃汝紅
說實話,這是一篇比較難處理的課文,因為學生的經歷和文本有很大的距離。如何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就成了教學這篇課文成功的關鍵。在這節課上,我把學生悄悄、自然地引進文本,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精心的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使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把握時機,補充資料
小學生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比較陌生,對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關事跡知之甚少,這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解讀這篇課文有不小難度。因此,教學中補充相關背景資料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