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設計
首先,課前二分鐘觀看學生收集到的有關“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既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又為課堂營造了氛圍,為學生解讀文本做了知識與情感的鋪墊。
在引領學生研讀難點的過程中,巧妙而自然地補充毛岸英的成長經歷內容,加深了對主席悲痛欲絕心情的理解;在理解主席矛盾內心時,又補充了此前為了革命,毛主席相繼失去五位親人的資料。
由于時機把握恰當,過渡自然,這些資料的補充,并不讓人覺得累贅、多余,反而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堂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了毛主席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寬廣的胸懷。
二、研讀難點,突破重點
在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緊抓住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個問題的理解,使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變得清晰簡單,把文本中可供語文學習的“源”和“材”挖掘出來,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遵循了語文教學的規律,牢牢抓住對“忠骨、處處、何須”關鍵詞的解讀,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朗讀,讓學生在對話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朗讀中體會情感。
從文中學到描寫人物的寫法,并把這種方法進行當場小練筆,寫一寫“枕巾背后”的故事,情感自然流露。
通過這一節課,使我了解了很多略讀課文課堂教學應當側重和注意的東西,開闊了我的思路,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會更加努力,鍛煉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