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
師:同學(xué)們,主席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老來喪子,僅僅是“痛”這個詞能形容得了的嗎?
師:悲痛欲絕,讀出你的感受——
心如刀割一般痛,你讀——
(2)喪子之痛還可以從那里體會到?
出示句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
指名讀,評:我仿佛聽到了喃喃的話語,也仿佛看到了主席那緊鎖的眉頭
兒子真的不能回來了嗎?
聽了讓人心之一顫,這聲音里有掩不住的痛。
句3: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師:聚焦主席的眼睛,這眼睛里充滿了什么?(悲痛、眷戀、矛盾)
師:兩份電報給主席帶來了矛盾,讀這一段話,你能體會到什么?
“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體吧!”主席想。然而,這種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說道:“我的兒子死了,我當然很悲痛,可是,戰(zhàn)爭嘛,總是要死人的。朝鮮戰(zhàn)場上我們有多少優(yōu)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想再見一見兒子的遺容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
師: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作為父親,誰不想和兒子見上最后一面呢?可作為,又怎能特殊呢?還從哪里可以看出主席的矛盾?)
(2)……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那神情分明在說岸英難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間了?
①“躊躇”什么意思?(猶豫)他在猶豫什么?
②岸英是主席最心愛的長子,這一簽字就意味著——?
一簽字,永遠見不到自己的愛子了,
一簽字,岸英就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xiāng),
師:真是落筆千鈞呀!
矛盾之中,主席還是艱難地作出了痛苦的決定: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把岸英朝鮮。
之后,他毅然作出最后批示
出示詩句,齊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毛主席引用了龔自珍的《乙亥雜詩之一》中的前兩句。
說說你的理解:
主席把一生奉獻給了新中國,奉獻給了中國的勞苦大眾。此前,他的五位親人為了中國的革命已經(jīng)相繼獻出了生命。此時,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摯愛的長子,這是多么的心痛啊!但他卻毅然決然地把兒子的尸骨留在了遠在千里的異國他鄉(xiāng)。從這里,你知道了毛澤東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為國家的領(lǐng)袖,從大局考慮,一切從大局出發(fā),理智地處理自己的情感,寬闊的胸懷,)這就是他那偉人的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
三:延伸
1、這一夜對主席注定是一個難眠之夜,看,出示: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透過這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筆寫下這難眠的一夜,寫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痛。
漫漫長夜,一位慈愛的父親————————
(輾轉(zhuǎn)反側(cè),失聲痛哭……)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資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齊第一次赴朝鮮為岸英掃墓時,此時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這樣說:“思齊,到了那,要告訴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給他掃墓的。告訴他,我們?nèi)ネ砹恕8嬖V他,我無法去看他,請他原諒。告訴他,爸爸想他,愛他……”(課件出示話語,音樂起,齊讀)
4、總結(jié):他是一個平凡的父親,因為他深深愛著他的兒子,他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因為他的心里裝著是千千萬萬的子民。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記住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五、板書
聞噩耗悲痛欲絕
做抉擇艱難痛楚
寫批示忍痛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