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一、教材依據:課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5課。二、設計思想: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
這篇課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為了凸現文中蘊藏的超脫境界,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以課題的題眼“讓”為切入點,并以此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時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通過不同層面、不同方式的“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加深理解。通過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悟”,提升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努力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則是組織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走向更深層次的讀與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3、體會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在富有個性的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四、教學重點:感受花的美,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五、教學難點: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從而在孩子習靈深處產生強烈的震撼。
六、教學準備:
1、課前鼓勵學生查閱有關德國風情民俗,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
2、收集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作者有所了解。
3、制作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練讀課題
1、導入:同學們,看看熊老師今天有什么特點?一個人有他的特點,一個民族也有他的特點,你們知道德國有什么特點嗎?今天,我們就隨著語言大師季羨林走進德國。請欣賞。(課件播放德國旖旎風光)
2、揭題:齊讀課題,師:誰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生再讀課題,強調“自己的”。自己的花是讓誰看的?生再讀課題,強調“別人”。
(創設情境,采用教學視頻讓學生欣賞德國的旖旎風光,自然的引出課題。由課題的不同讀法,讓學生力求通過朗讀,體會到不同的重音,強調表達意思的不同。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意的準確,以便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本。
1、初讀提示: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把你讀書的感受通過點畫批注的形式在書上寫出來,留下你讀書的痕跡,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指名讀,在學生讀書時結合正音,讀后評價。
三、由淺入深,探究文本
1、再次瀏覽課文,文中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德國人養花是讓別人看的?看看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2、交流句子:(課件出示)
(1)、“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