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的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德國風光片;“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畫面及重點詞句。
【教學過程】
一、交流激趣
1.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是名山秀,大川美,一草一木讓人留戀。當我們邁出國門,眼睛和心靈還會發現異域的美,他鄉的情,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季獻林先生一起走進德國。讀課題。
2.課文都預習了嗎?(是的)那我們先來讀讀詞語。重點放在:脊梁、莞爾一笑
二、品讀解疑
1.師導入:季獻林先生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早在1935年,我們中國也有兩位有志青年,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學于德國。這個城市因一座大學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學。這所大學已經孕育了32位諾貝爾獎的得主。其中一位就是季羨林先生。當時他才25歲,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1980年,35年后,當他再次踏上第二故鄉,感慨萬千。后來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他當時發出怎樣的感慨?(學生匯報)
2.出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學生讀句子。
3.誰有問題了?請提出來。
學生的問題可能有:
為什么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4.大家提的問題很好,很有思維價值,。咱們就圍繞這個問題來研讀課文,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注,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5.好,我們一起來交流,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麗”請你說,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6.出示句子: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就這句話,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
不錯,你能從一個詞語里讀懂,很會學習,讀書就要這樣注意揣摩它的意思。能說說,你還從哪看出花多。(任何、家家戶戶、都、花的海洋、應接不暇、花團錦簇。)
(2)“應接不暇”這個詞說明了什么?(一路風景優美,看都看不過來,F也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接待應付不來。)
(3)你找的很準,談得也很深刻,這樣美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我怎么聽不出花多呀?再讀讀。誰來幫幫他?聽出來了嗎?他強調了哪些詞?你再讀讀)
(4)他讀出了花多,你們還讀出了什么?(花美。)從哪讀出來?(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說明什么?(顏色多、鮮艷。)
(5)出示課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的圖片
看,這樣鮮花匯集成團,各種花兒艷麗奪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稱之為──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6)這畫面你還能用什么詞語形容一下?
(競相開放、爭奇斗艷、五彩繽紛、五彩斑斕、繁花似錦、鮮花怒放、千姿百態、婀娜多姿、花的王國、花的世界、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