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上備課資料(之二)
第十三課 快手劉
話說魔術
魔術,雜技的一種,也叫幻術或戲法。 遠古時代,人們希冀莊稼豐收、畜牧興旺,但對太陽、月亮、火、雨等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因此,產生了許多幻想。我國浩翰的神話海洋中“盤古開天劈地”、“女蝸補天”、“夸父逐日”等故事就是明證。這些幻想情景體現在古人祭天、祈年等游藝色彩較濃的習俗活動中,魔術的雛型就是由此而產生的。 古人無法抗拒自然災害,因而他們相信天與地有道路相通,相信有“不周山那樣撐天的柱子”。于是,出現了能來往于人和神之間的使者——“巫”和稍后一些時候的方士。這些人為了使人相信他們具有非凡的本領,就必須要做出一些驗證的辦法,這就是原始的魔術師。 魔術作為具體節目來進行表演,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西漢元封三年,漢武帝舉行百戲盛會,盛會上既有傳統魔術“魚龍蔓延”等節目演出,又有羅馬來的魔術師表演了“吐火”、“吞刀”、“自縛自解”等西域魔術。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鳳凰含書”、“投井”、“劃地成川”多個魔術節目。隋煬帝時出現“黃龍變”,變來滿地的水族。唐玄宗時流行的“入壺舞”,表演者從左面缸中鉆進去又從右面缸中爬出來,都是冠絕一時的魔術佳作。此外像我國著名的“九連環”,“仙人栽豆”、“古彩戲法”等均在世界魔壇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到了宋代,我國魔術開始分科,出現“手法”、“撮弄”等若干專業,同時還出現了專業魔術師們組成的民間社團——云機杜。宋代著名魔術家杜七圣,擅長“殺人復活”的把戲,名噪一時,被稱為“七圣法”。 清代中葉以后,中國藝人一部分飄零海外,歐美和日本的魔術團體也不斷來華演出,促進了中外魔術的交流。中國魔術師們在保持自己魔術的傳統習慣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國魔術的表演形式、內容技巧,逐漸形成了中國魔術獨特的藝術魅力。
兩個小魔術
一. 猜顏色道具準備:(見下圖) 一盒十二色蠟筆,一個牛皮紙信封。表演步驟: 將蠟筆攤開排在桌上,魔術師背對著蠟筆。 請觀眾挑選一支然后裝進信封內,桌上的色筆也全收入盒內。 將信封交給魔術師,魔術師轉身將信封置于身后,口中念魔術咒語后,將信封放回桌上并說出顏色。魔術訣竅: 將信封置于背后時,一面念咒語,一面將信封的封口打開, 用指甲去摳一點蠟筆的碎屑。 將信封放回桌上時,偷偷看一下指甲上碎屑的顏色, 再從容的說出顏色。
二. 道具魔術——章魚手:(見下圖) 準備道具: 報紙或重量輕的雜志,筷子等物品。表演步驟: 如圖,將筷子穿過手表,夾入紙張后先用右手食指壓住,假裝使物品不掉落。觀眾必定懷疑右手,此時慢慢放開右手,觀眾必定非常驚訝。
提示: 這是個道具容易取材,易學且效果很好的魔術,只要穿得過手表,以筆或刀*代替筷子都可以。
第十四課 《滴水穿石的啟示》
廣德太極洞
太極洞有“東南第一洞”的美譽,坐落在安徽廣德縣境內,和江蘇宜興市的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位置鄰近并與之齊名,是江南旅游線上探幽攬勝的佳境。 太極洞是一座龐大的地下溶洞群,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洞長5400余米,分上洞、中洞、大洞、水洞和天洞;洞中有水,洞洞相連,形成了奇麗的天然景觀。其中如“壺天宮”、“玉皇宮”、“海天宮”、“洞中黃山”、“大千世界”、“仙源小三峽”等景點,都有獨特的奇趣。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稱譽“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為“天下四絕”。“廣德埋藏”就是指廣德地下的龐大溶洞群。 在兩儀宮“二儀攸分”石刻前的平臺上,有奇石為“八仙過海”。洞中八仙,或坐或立,或歌或嘯,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游人在此處還可遙見太上老君的石化仙容,故此處景點又名“八仙朝圣”。 兩儀宮往西即八景宮,又名老君洞。有一塊凌空垂懸的巧石,酷似神話傳說中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但見肩披鶴氅,慈眉善目,銀須飄拂,惟妙惟肖。游人到此,莫不嘆為觀止。太上老君巧石附近還有青牛聽經、丹灶飄香、仙龜聽法、千年古槐、臥牛石、水滴石穿等景,雖然都是溶巖天成,但是情趣各有不同。 太極洞內的八仙朝圣、石化仙容、仙舟覆掛、雙塔凌宵、洞中泛舟、金龍玉柱、洞中黃山、洞中三峽、壺天映月和洞外的太極天壁,統稱“洞天十大奇觀”。而黃鎮先生則總結性地譽為“世界奇觀”。究竟“奇”在何處,尚待人們親身去領略。 “太極洞”山門前有碧波蕩漾的“硯池湖”,相傳是范仲淹當年洗硯之處,洞口附近還有“實相院”、“洞賓樓”、“天游亭”、“范石亭”、“山門牌樓”、“太極山莊”等古建筑群散落在翠竹碧水之間,與洞內景觀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