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上備課資料(之二)
古老的黃河文明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后,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xù)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1] [2] 下一頁
距今10000——7000年的舊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于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fā)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yè)和原始農業(yè),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fā)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tǒng)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fā)光的瑰寶,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fā)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陜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帶領中華民族象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
第十八課 訪問環(huán)保專家方博士
干旱沒有盡頭
近年來春旱問題正日趨嚴重。2001年4月,巴基斯坦信德省連日氣溫一直持續(xù)在40℃以上,*近印度邊界的地區(qū)至少有500人死于干旱和高溫引發(fā)的疾病。查蓋地區(qū)1.5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尋找新的水源地帶以安居;2001年5月,朝鮮平壤地區(qū)和西海岸產糧區(qū)整整30天未下一場雨,小型水庫和河流干涸見底;連續(xù)4年的伊朗大旱,使得包括首都德黑蘭在內的30座城市被迫實行定量供水……
事實上,如今全球水資源危機已緊緊地扼住了每個人的咽喉!
20世紀,地球上半數濕地被毀,半數河流遭到污染。地下水源面臨枯竭,河流湖泊水域在縮減,農用化學品嚴重污染水質,加上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等原因,各國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水資源緊缺問題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一些地區(qū)的水資源開發(fā)引起了河流泛濫,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迄今已有10億多人無法接近安全的飲用水,21億人沒有安全的排污設施。每年有包括兒童在內的數百萬人死于與水有關的疾病。據世界銀行估計,約48個國家——其人口總數超過25億——將在2025年之前經歷嚴重的水資源匱乏危機。而在1995年,只有29個國家——共有4.36億人口——遇到缺水問題。 地球淡水資源是極為有限的,目前為止,可利用淡水資源僅占地球總儲水量的0.26%。除非洲、中東和亞洲部分地區(qū)外,還有包括歐洲南部在內的整個地中海地區(qū)也將成為嚴重缺水地區(qū)。 目前,亞洲約有45%的面積屬于干旱半干旱區(qū),非洲有52%,大洋洲高達82%,歐洲有35%,北美和中美洲約有28%,南美洲最少,只有21%。亞太地區(qū)是荒漠化極為突出的地區(qū),共有8600萬公頃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7000萬公頃雨灌作物地和1600萬公頃灌溉作物地受到荒漠化影響。這意味著亞洲共有35%的生產用地受到荒漠化影響。 另外,地處東亞的日本和韓國也面臨缺水危機。由于日、韓海岸線長,氣候濕潤,因此雨水是當地的重要水源。利用稻田積蓄雨水已成為日本雨水收集的主要方法。這些稻田積蓄的水量非常大,比日本全部水庫的儲水還多。同時日、韓工業(yè)化程度高,工業(yè)用水的比重大。工業(yè)用水循環(huán)利用也是節(jié)水的有效辦法。日本的工業(yè)用水重復利用率高達75%。 東北干旱區(qū):該區(qū)緯度高,氣溫低,因常受低氣壓影響,降水較穩(wěn)定,干旱發(fā)生頻率相對較低,多數年份屬于一般性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