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小斗士》(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軒然大波”“坦然”“呼吁”“痛切”等詞在文中的意思。
3、通過默讀課文,能圍繞“為什么稱恩科西是艾滋病斗士?”認真思考,從而科學了解艾滋病的知識,并學會關愛艾滋病患者。
4、品讀具體的語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斗爭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戰勝“災難”的信心。
二、教學重點:
理解恩科西為什么被稱為“小斗士”。
三、教學難點:
理解恩科西為什么會因為入學在當地引起軒然大波,為什么艾滋病會得到全世界如此重視,為什么擁抱艾滋病兒童是不會被傳染的。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為什么恩科西被稱為是“艾滋病斗士”呢?這節課我們將圍繞這個問題繼續學習課文。
二、精讀第2~4自然段,突出“天災”
1、同學們,對于艾滋病,你們有哪些了解?
2、的確,艾滋病的死亡率很高,而且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被人當成是瘟神與惡魔,被人另眼相看,這無疑是十分可怕的。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則日記。
3、從日記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艾滋病患者是如何的痛苦,是何等的不幸。我們的主人公小恩科西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位。他遭遇到了怎樣的“天災”呢?默讀課文第2~4自然段,找出有關語句,在旁邊做上批注。
4、交流討論。
(1)“恩科西一出生就攜帶艾滋病病毒,不久母親又被艾滋病奪去了生命。”(體會恩科西的無辜和失去母親的悲痛)
(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嬰兒降生,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個生日。”
(從列舉的數據中感受艾滋病病毒的可怕,體會恩科西的不幸)
(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許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強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
從“竟然”這個詞中你想到了什么?
想象說話:在這九年中,恩科西是怎樣生活的?當養母帶著恩科西到一家小學時,會引起怎樣的軒然大波?
“挺”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換成“堅持”?
5、盡管南非是艾滋病重災區,但人們對艾滋病卻缺乏科學的認識,面對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感到恐慌和畏懼。指導朗讀第2~4自然段。
三、精讀第5~7自然段,突出“抗爭”。
1、恩科西一出生就感染了艾滋病毒,這樣的孩子有的連第二個生日也活不到,恩科西卻堅持活了12年,他是如何面對這可怕的艾滋病的呢?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的第5~7自然段,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
2、討論交流。
(1)“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而是……,……面對可怕的艾滋病。”
①提出問題:“坦然”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
②提供一封一個艾滋病大學生寫給她父母的信,讓學生讀。
③根據這封信,讓學生猜想一下恩科西“坦然”的表現是怎樣的?
是呀,平靜地面對每一天的生活,需要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又能平靜地面對可怕的艾滋病,更需要的是頑強的斗志。
(2)“他一邊頑強地與病魔做斗爭,一邊關心和他一樣患病的兒童。”
①他是怎樣關心患病兒童的,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②指導朗讀“他曾經應邀到美國出席艾滋病研討會,用纖弱的聲音不斷向世界呼吁:要接受和愛護艾滋病人,尤其要關心患病的婦女和兒童。”
a、恩科西在呼吁什么?
b、恩科西為什么發出這樣的呼吁?
c、聯系艾滋病兒童的日記和一個艾滋病大學生的信,請你再一次向全世界發出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