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2)富蘭克林從觀察和比較所得之中大膽地推測什么?富蘭克林的過人之處表現在哪兒?
大膽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熟知:很熟悉,很了解)
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為什么不能接受?
這一段中用了“推測”和“推論”這兩個詞,它們有何區別。
人們習慣地認為怎樣? 理解“冷嘲熱諷”。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
(3)富蘭克林經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4)勇于探索還表現在哪里?(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進行風箏實驗)
風箏上有哪些配件,富蘭克林放風箏時還在干什么?望見什么?發現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樣?
(5)富蘭克林發現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容表現出來。他讀得怎么樣?
7、有感情朗讀2-4節,體會人物特點。
8、同學們現在你認為雷電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節。
齊讀第5節,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
板書:震驚世界
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復述實驗經過。
二、繼續細讀第6自然段。
1、指名讀。
2、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義?
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指名讀。
三、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天火之謎,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進行了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他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研精神,說明了只有經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2、完成課后練習4。
四、指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板書內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選復述。
板書設計:
(起因) 雷暴是個謎
19、天火之謎 (經過) 解開“雷暴之謎” 風箏實驗
(結果) 發明避雷針
作業設計:
1、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段意。
2、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3、抄寫。
富蘭克林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膽推測,認真實驗,勇于實驗,用風箏實驗解開了雷暴之謎,震驚了世界。
教后記:
本課是一篇科學故事,里面涉及到較為廣而深的電子學、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如“靜電放電現象、導體、避雷針”等。在教學過程中,當學到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時,我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了解靜電放電現象: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何時感受到了靜電放電現象的存在?老師與學生一起交流,秋冬季節,氣候干燥,有時碰金屬門柄會有一種麻麻的感覺。有時與同學一起碰到手會有一種被電的感覺。還有晚上,關燈,脫毛衣會有藍色火花伴著“啪”的一聲出現。這都是靜電現象。這樣的交流讓學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識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兩者的相似之處,體會到富蘭克林的觀察細致、全面。當學到“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時我補充說明纖維的特性,及理解帶電現象的“怒發沖冠”時,例舉干燥時節早上起來用梳子梳頭,頭發會豎起來,這也是帶電有信號。當最后學到富蘭克林根椐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我以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課后閱讀了解相關知識,去走近富蘭克林,特意為學生引薦《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使本課的學習有了較深較廣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