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我們四年級時學習了《普羅米修斯》,被他那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被德國哲學家莊德稱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的大科學家——富蘭克林,一起學習課文——《天火之謎》。
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字詞:
出示:
雷暴斃傷拴攥住顛簸鑰匙纖維
這組詞語特別難讀,誰來試試看?
齊讀
3、出示第二組詞語:
雷電交加不足為奇混為一談
冷嘲熱諷怒發沖冠欣喜若狂
無稽之談安然無恙
自由讀——指名讀
4、“無稽之談”是什么意思呢?不要著急,徐老師查了字典,“稽”的意思是“考查、考證”的意思,現在你能來說說“無稽之談”的意思嗎?
5、有些詞語,理解了這個詞語中關鍵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個詞語的意思,能不能用這樣的方來來說說“安然無恙”的意思呢?(現在形容沒有受到一點傷害。)
6、下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完成課后習題四。
7、能不能根據這三段內容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小結:剛才我們將課文每一段的內容歸并起來,稍作整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了,這是一種很好的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以后我們可以經常運用。
三、再讀課文,理解實驗
1、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了天火之謎,下面就讓我們回到256年前,去看看富蘭克林的試驗過程,請同學們讀讀課文,課文哪一自然段寫了富蘭克林做試驗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
下面就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第4自然段,看看富蘭克林的風箏與我們平常見過的風箏有什么不同?
2、交流課件出示:細鐵絲麻繩絲帶銅鑰匙
3、僅僅這些還不夠,請你關注一下組合這些東西,作者分別用了什么動詞?
出示:拴了細鐵絲,結了絲帶,系著銅鑰匙。
4、根據以上的比較,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風箏?
出示:這是一只的風箏。
5、這是一只奇怪的風箏,每一個實驗器材都有他獨特的功能,請同學們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想他們分別有什么用處?
課件出示:細鐵絲用來吸收天電,麻繩是導電的,銅鑰匙是用來感受電的,絲帶是防止觸電的。
6、你能根據屏幕上的這些內容向沒見過這只風箏的人介紹一下嗎?
出示:這是一只的風箏。
從這只風箏中你看出了什么?(板書:知識豐富或考慮周到)
7、福蘭克林的風箏實驗除了周密的考慮夠了嗎?還需要什么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邊讀邊思考。
生:需要勇敢的精神。
這個實驗危險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再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邊讀邊劃出相關語句。
預設1: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出示對比句: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都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請同學們讀讀這兩句話,看看有什么不同。
從“怒發沖冠”這個詞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麻繩上的纖維一根根都豎了起來)
可是在福蘭克林看來,這“怒發沖冠”般的纖維卻一點都不危險,不恐怖。你從哪里看出來了?
從這個“!”你讀出了什么?(激動、驚喜、興奮)
那你能讀出這份危險和福蘭克林的激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