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會讀文后3中的8個成語。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過程:
一、畫面導入,提示課題。
1、播放雷電的四幅畫面,讓生說出畫面上表現的是什么?
2、師: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是雷電,可在有時候人們并不認識它,而是把它當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謎。(板書:天火之謎)
3、簡介富蘭克林(生先說,然后出示一幅資料)
富蘭克林(1706-1790)
十八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的政治家。1731年在費城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1751年創辦賓夕法尼亞大學。獨立戰爭時期參加反英斗爭,并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主張廢除奴隸制度。富蘭克林在研究電方面曾作出貢獻,發明了避雷針。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劃出生詞,讀通課文。
(2)、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播放課文錄音,生邊聽邊想,完成上面的題目。
3、生自讀課文一遍。
4、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拼讀,然后全班認讀。及時正音。
bào zhà bì pī fěng
雷暴 爆炸 斃傷 劈成兩半 冷嘲熱諷
jiē shuān yàoshi zhēng diān bǒ
揭開 拴住 鑰匙 風箏 顛簸
(2)鼓勵分辨字形,當場描紅。
(3)出示文后3中的成語,指導認讀。
雷電交加 不足為奇 混為一談 冷嘲熱諷
怒發沖冠 欣喜若狂 無稽之談 安然無恙
(4)交流: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齊讀。
課題“天火之謎”中的“天火”實際上是指雷暴。本課寫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終于解開了“天火之謎”。原來“天火”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
三、再讀課文。
1、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