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當然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教學的細節問題上處理不夠細膩,課件的設計上還顯得不夠精巧,學生的熱情還激發得不夠。誠請各位幫助指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部分生詞,會用“不足為奇”“欣喜若狂”造句。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生讀題)天火之謎。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們知道天火是指什么?
二、學習第二段。
(一)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第2節。師引讀: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
2、讀讀、想想這一節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3、師:那么這個謎團是怎樣被富蘭克林解開的呢?同學們,你們想了解這個謎團解開的經過嗎?
自由讀3--4節,思考:富蘭克林是怎么做的?請先劃出有關語句,然后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并想想你覺得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覺得富蘭克林是一個 的人。)
板書:(勇于探索 敢于實驗)
4、就讓我們一起來細讀課文從字里行間來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吧!
(二)學習第3自然段
1、師:指名一生讀課文第3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交流:
指名說說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師引導相機板書:早就觀察、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3、請同學們再讀讀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夠讀懂,哪些地方還不理解?讀的時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等會兒我們一起討論。
4、指名說說不懂的問題,并相機組織學生討論,朗讀課文。
預設:
(1)你們真的了解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之間的相似之處嗎?你怎么知道的?
生讀出句子,師出示文本: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會發光,光的顏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隨著爆炸聲,都能斃傷動物……
從這個片斷中,你有什么發現?
師:你們真不簡單,這么輕而易舉地就想到了,而那時的富蘭克林呢?(出示引讀)由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
老師認為這句話中有一個詞很值得大家推敲,你們找找看,是哪一個?(生找:大膽)
從“大膽”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勇敢,在當時實在不易;觀察是大膽的基礎)
。2)師: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值得奇怪,但在當時卻令人難以相信。
出示取笑的一段話: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天上地下是兩個世界,雷暴是神靈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呢?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