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這時富蘭克林把手指靠近銅鑰匙……
實驗完成了,請大家回到課堂。
剛才我們跟富蘭克林一起經歷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這一個試驗已經用文字記錄下來了,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回憶難忘的場景。
教師補充課外資料:
為科學獻身
1952年7月,在一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夫和利赫曼決心用科學實驗揭開雷電的奧秘。他們在屋頂上豎起一根長長的鐵桿,下面綁了一根鐵尺,想把空中的電引下來。羅蒙諾索夫迎著風雨屹立在屋頂,觀察著風云變幻的天空。利赫曼拿著鐵尺站在地上,等待著觀察從天上引來的電流。忽然,空中猛一閃亮,震耳欲聾的雷聲還沒有到來,羅蒙諾夫就聽到從下面?zhèn)鱽淼睦章膽K叫聲。羅蒙諾索夫趕緊爬下屋頂,一看利赫曼已被引下來的電流擊斃(bì),倒在地上。利赫曼為科學獻出了生命。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
(1)討論靠近銅鑰匙,說說怎么看出勇于獻身的(板書“勇于獻身”后問同學你會不會把手指接近鑰匙?)。
(2)討論“欣喜若狂”。出示詞語,說說意思,(照理他應該難受才對呀)講講富蘭克林為什么會“欣喜若狂”聯(lián)系“捉住天雷”以及前文人們對他的取笑。讀好這句句子。
(3)還從那里可以看出富蘭克林勇于獻身?“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解釋科學原理,說說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么,聯(lián)系自己的經歷談談。讀好這句句子,讀出喜悅。(或教師引導:剛才老師跟大家一起做實驗的時候,注意到了這個細節(jié),出示句子——“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想想看,當老師看到麻繩“怒發(fā)沖冠”的時候,是什么心情——電流離我如此之近,害怕是人之常情。富蘭克林是什么心情呢?)
4、大家剛剛跟富蘭克林一起完成了這個風箏實驗,現(xiàn)在有一個任務要交給大家——把我們剛才看到的講給曾經嘲笑過富蘭克林的人聽。能完成嗎?
建議復述前先把這個片斷再好好讀一遍。
教師針對要點模仿無知者提問。
5、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富蘭克林的這個風箏實驗。現(xiàn)在人們會怎么說?張三,你會怎么說?李四,上次嘲笑有你吧,現(xiàn)在你怎么看?這位老師?
6、小結:富蘭克林成功了,他用實驗證明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這是個震驚世界的發(fā)現(xiàn)。“上帝的怒火”只不過是無稽之談。(理解這個詞語)
三、升華主題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贊揚他說:“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取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看看他為什么被稱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呢?1、1、為民造福
“后來,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這樣,雷電轟鳴時,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無恙了。”
2、不畏譏笑,阻撓
“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決定通過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3、不惜犧牲
(1)放風箏的線是用麻繩做的,繩子下端結上一段絲帶,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系著一把銅鑰匙,富蘭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