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讓我們一起走近薛法根
我知道他為什么不注重收集已有成果的原因了,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時時想著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他的眼睛看住的是現在和將來。這樣的人不會躺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上睡大覺,他也不會成為蝸牛,背負著沉重的過去邁不開步。
薛法根檔案(2)
內心獨白:
學會了勤奮,你就會擁有教育的智慧;
學會了思考,你就會擁有自己的思想;
學會了寬容,你就會贏得別人的關愛;
學會了發現,你就會擁有成功的快樂;
學會了微笑。你就會獲得開啟心扉的鑰匙;
學會了珍惜,你就會擁有生命的每一天;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潛能;
而教育的理想,則能提升生命的意義。
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詮釋理想的教育,用自己的生命演繹教育的理想。
科研記錄:
1988年~1990年,在中年級實驗班開展“視聽訓練”實驗研究;
1991年~1994年,進行“課內素描作文,課外循環日記”雙軌作文教學研究;
1994年~1995年,著手“落實語言訓練,優化課堂教學”研究;
1996年~1999 年,確定“順應兒童言語心理,構建作文訓練序列”課題;
1999年~
,重點從事“小學語文組塊教學實驗研究”;1990年~XX年,主持由學校承擔的江蘇省“八`。五”重點課題“以絲綢文化為背景,提高小城鎮兒童素質綜合實驗”的研究工作,歷任第一、二、三輪實驗班語文教師、教科室副主任、主任,分管科研的副校長。XX年中,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小學語文教師》等雜志發表教學研究論文50多篇;組織教師完成了57個子課題的研究。
榮譽稱號:
1995年,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6年,蘇州市“十杰”教師。
1998年,江蘇省“紅杉樹”園丁獎金獎、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1999年,“江蘇省名教師”。
XX年,蘇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XX年,“全國模范教師”提名。
三
在“盯人”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要薛法根介紹自己如何如何是難上加難的,他講的都是別人。他講莊杏珍,講李吉林,講于永正,講李鎮西,講孫雙金……講他們每個人的特點和優勢,講自己和他們之間的“距離”。他一邊講一邊感嘆:我比不上他們。比不上。差遠了。他講得一點也不做作,是真正的謙虛。直到被逼問到自己為什么能夠快速成才(出道XX年就被評為特級教師、第二年當選為名教師),他才第一次打開了話匣子。
他說自己小時侯并沒有想過要當教師。上初二、初三的時候,是跟父親到舅舅家借的10
塊錢交的學費,所以初中畢業時決定考師范,因為聽說“上師范不要錢”。他說,我這個人讀書勤奮,但不怎么聰明,上學的時候成績也不是最好,對語文也不是最有興趣——上師范以后喜歡的是書法和美術。“但我的機會好”,中師畢業正趕上無錫師范招收第一屆大專生,我很幸運地被保送;在大專學習期間我又幸運地入了黨。(其實,薛法根的幸運是有原因的。這個農民的兒子,具有別人身上少有的樸實敦厚的品質。中師3年,他一邊勤奮地學習,一邊“一直做打雜的事”。別人不愿意當的生活委員,他認認真真做了3年,到后來是“生活委員、勞動委員一人當”,每天早起晚睡為大家服務,中午還在傳達室一邊練字一邊為同學們賣郵票。到大專以后,他仍然如此——別人不愿意做的小事、雜事、煩事、包括一切平凡的事,他都愿意不聲不響地做。以致學校以為他在這方面有特長,畢業時動員他留在總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