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讓我們一起走近薛法根
我的作文教學功底是在一堂堂模仿課中練就的。移植別人優秀的、成功的科學成果,雖然是一種簡單的驗證性的實驗研究,但對于剛剛踏進教學和科研大門的青年教師來說,仍然不失為一條捷徑——即能體驗教育科研的過程,又可以夯實自己的科研基本功,還能縮短從教之初的適應期,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真理總是簡單而又深刻的。我們在教育科研中追求的應該是大智慧,而不一定是大課題。
教育科研就像是一塊三棱鏡,既使平凡的工作折射出生命的光彩,又使平凡的教學顯現出研究的價值,更能使人轉換視角,發現一個新的研究天地。不是嗎?教育科研帶給人的新思想、新理念,無形中提升了人的理論視界,使他從山腳一下子站到了山峰上,所見的自然就不同。因此,依托教育科研就是借雙慧眼看教學、看問題,正所謂“跳出教育看教育”。
教育科研需要新思想、新理念,而能否擁有教育的新思想,除了教育實踐,還需要我們走進經典——讀書。
閱讀應該成為我們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小學教師要有書卷氣(不是書生氣),要安安靜靜坐下來讀點書,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
與薛法根告別,在盛澤鎮喧鬧的街上。三月的風,弄亂了他短短的頭發。他對我說,現在當校長其實是一種職業奉獻,等學校的一切上了軌道,一批青年教師成長起來,他還要完全回到課堂上去。到那時,他將全心全意地繼續進行他的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研究。
他告訴我,在他心里,一直有一個目標:像魏書生那樣,成為真正的大師。
身后的路,鋪滿了鮮花,他顧不上陶醉。他一如既往地窩著胸、勾著頭,一副心無旁騖專心趕路的架勢。
他真的永遠都在趕路——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之路,不知足,不怕苦。
前方,一片陽光,路還很長……
朋友眼中的薛法根我與薛特的語文情緣
(吳江市盛澤鎮第二中心小學陳建根)
我們吳江有個薛特,這是我們吳江教師的光榮。我們一旦走出吳江,那么這種光榮感會更強。我曾兩次參加“教海探航”頒獎大會,當我說“我來自吳江”,“江”字還有余音,人家就會提起“薛特”。當我說至“我和他同住一幢樓上,關系也很密切”,人們迅即對我重新打量。那種光榮感油然而生。我從未呼之“薛特”,始終稱之“法根”。他雖只長我5個月,但在我心中他一直是我的師父。
我是在他的人格魅力影響下慢慢走近他的。法根為人正直,品性隨和,幾乎所有人都愿與他交朋友。我第一次上他家就是捧著一本語文課本去的,求教《草原》的教學設計。還記得那天晚上他正好有個黨員會,他就匆匆給我作了指點。短短半小時的指導,我從他的話語中體味到了他當時的語文教學觀。他認為學生不懂的,教師要大膽地講,決不要被“反講風”所左右。如哪怕是“陳巴爾虎旗”中“旗”字的行政區域意義,也不要輕易放過!拔帐衷傥帐,笑了再笑”,這一句似平意豐,要由讀到思,從思到演,反復體會出蒙漢兩族同胞語言雖然不通,但感情很深。他還說學生能否投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關鍵在于教師的調動,所謂“以情育情”。這一次面對面的指導,對我震動很大。從此,我去他家的頻率更高了。三句寒暄后,就會從身后的口袋里取出語文課本。這一直是我到他家的“第一幕”,然后就開始了馬拉松式的漫談。我常常為法根對上過的課、聽過的課的記憶所折服。他對我談自己在某個環節的精巧設計,也說自己在某個細節上的不如意之處,最近又受哪本書的影響而又有了新的發現。我只要提出任何一個問題,他立即會有好幾種不同的教法向我陳述。一二年后,我們談遍了人教版上的講讀課文。每次深夜告別,我常常會過意不去,可每次他都會說“這對你我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