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讓我們一起走近薛法根
從莊老師那里,我不僅學到了如何鉆研教材如何上課,最主要學到了如何做人。莊老師還特別反對有了一點成績就因循守舊,認為只有不停地否定,才能不斷地進步。聽我上研究課,如果是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她轉身就走,要罵的。我的頂真的態度,就是從那兒學來的。說實話,沒有她的嚴格要求,我身上的好多缺陷很難改掉。所以,現在我指導青年教師,也是盯住不放,嚴格要求……
薛法根檔案(3):
“素描作文”。就是像素描寫生一樣,將所見的景物、事件如實地、生動具體地描述下來。這是小學中年級作文基本功訓練的必修課。
“循環日記”。就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5~6人),每周圍繞一個主題輪流記日記——第一個寫的人除外,其他人在寫日記之前,必須先看前一個人寫的日記并寫下評語。一周結束,交給老師批閱。小組長每周一總結上周日記,寫一個簡單的回顧。班級每周評出最佳日記小組,把好的日記在班級朗讀、評析、展示。這是調動小學生寫作興趣有效方法。
“組塊教學”。建立在語文學習心理學原理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即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線,將零散的語文訓練項目整合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板塊,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的整體發展。其基本特點是:1,在內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將鮮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課文、引進課堂,及時充實、調整、重組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2,在結構上突破線性思路,采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凸現教學重點,拓寬教學時空,更具靈活性。3,在功效上,實現一個板塊活動達到多個教學目標,減少無效勞動,具有增值性。組塊教學強調四個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應用。其基本課堂結構包括4個基本要點——讀、聯、悟、習。“讀”,包括聽讀、議讀、參讀等,讓學生熟讀是這一步的主要目標;“聯”,包括語言形式、結構和語言內容之間的聯系;“悟”指學生自得自悟,領悟言外之意,體悟意中之情,感悟語言表達規律。在教學中,“聯”和“悟”往往合二為一,主要完成理解課文內容和語言表達規律的任務。最后一個環節是“習”,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讀,可以是練筆,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也可以是補充課外閱讀等。總之,是內化和運用語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后落腳點。
四、
與薛法根的交談令我深有感觸:有些人什么事也不做,卻喜歡撈取別人的成果;有些人做了一些事,就忍不住放大自己的成就。而薛法根,他似乎在貶低自己而突出別人的幫助。果然只是他的運氣好,果然是全*別人的幫助嗎?帶著這個問題,我采訪了一些“別人”。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所有人都不同意薛法根的說法,所有人都夸獎薛法根的人品。
莊杏珍老師說:
薛法根是我最喜歡的徒弟,在某些方面他得了我的真傳。他能夠快速成長,全*他自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語文教學的實質是什么?他能夠很好地理解,他誠懇、踏實、認真,熱愛小學語文教育。跟別人不一樣,他每次來找我都帶著題目,比如這一回是教古詩,下一次是講寓言……他自己有個計劃,一步一步的。在教學和科研方面,他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啃得下去。當時,有不少人是一邊教書一邊伸手的,薛法根耐得住寂寞,他身上有一種農民的樸素,一種對世事人生的淳樸。評上“名教師”,回來的路上,他給我打電話:莊老師,這個獎項應該是你來領的……獲得全國“十杰教師”提名,他晚上又給我打電話:莊老師,我在北京,宴會還沒有完。我想告訴你,江蘇省把這樣的榮譽給我,是對我的厚望。不是對我已經作出成績的表彰,而是要把更加重要的任務交給我,仿佛是說:你來承擔!我覺得壓力挺大……人品好,課品也好,他總是走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朋友。我覺得,他的教學正在形成一種樸實的風格。他走的這條路是健康的、有效的。有人說,某某地方特級教師值幾萬幾萬,我說:“無價的就是寶,有價的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