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生:……(略)
師:真好!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話,一次無私的幫助,甚至一個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誠的付出,都是在給別人留下美好的東西,都會讓我們感到別人是多么需要我們!因此,課文這么說——(引讀)
生:(讀8、9自然段)
師:(出示兩句話:
“給”永遠比“拿”愉快。
“給”,永遠比“拿”愉快。)
請大家讀讀這兩句話,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我覺得第二句更能表現出“給”比“拿”愉快。
生:我覺得第二句強調了“給”。
師:大家體會得真好!“給”后面停頓一下,更能強調“給”的重要,更能表現出“給”比“拿”愉快。
請再讀讀這句話。
師:你們知道這里的“給”就是給什么?
生:就是給別人美好的東西。
生:就是給別人幫助,給別人關心。
生:就是真誠的奉獻!
生:……
師:請你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
生:(讀)
師:高爾基的信,大家理解得真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讓我們一起完整地來讀一讀,相信我們的理解會深。
生:(齊讀7、8、9自然段)
[評:理解體會高爾基的信,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然而,由于其中包含了一個非常深奧的哲理——“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就成了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遵循小學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的、理性的思維的規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身邊熟悉的事情來理解“美好的東西”、“‘給’,永遠比‘拿’愉快”等,使抽象的事理變得形象、生動,易于接受;同時考慮到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采用了讀中感悟、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來把握語言文字的內涵。這樣較好地落實了《標準》所要求的“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的教學建議。]
師:讀了這封信,如果你是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信時會說些什么呢?
生:爸爸,我會記住你的話,以后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要給別人留下美好的東西。
生:爸爸,感謝你對我的關心,你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
生:……(略)
師:課后,請同學們代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一封信,談談你的感受和想法。
[評:《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代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信,能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設計理念:
一個人的道德認識是在平時的言行中、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為了讓語文教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新課程呼喚語文教師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好語文課程資源為祖國培養人格健全的新一代接班人。
蘇教版第七冊21課《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圍繞“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語意深刻的文質兼美的作品。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寫法上由淺入深、寓理于事。讀起這篇文章上來,能深切感受到這篇文章中的深刻的人文內涵。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文章的經典之處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做人的真諦,如從兒子身上學到愛,從高爾基的信中去體悟愛的內涵。我把重點放在了品味信的內涵上。尤其是最后一句:“給”永遠比“拿”愉快,在引導學生理解之后又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去談。這樣學生在讀文、品文之后很自然的受到人格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