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2,老師啟發(fā):
是啊,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老師在這里送大家?guī)拙湓?
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 ——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約翰生
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安格爾
六,作 業(yè)
1,將這個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并談談你的體會.
2,搜集關于科學名人的小故事,在下次班隊活動課上我們來開一個交流會 .
七,課外拓展:
1,讀書:富蘭克林是位偉大的科學家,讀讀他的傳記,對自己會有不小的幫助.找找有關的書,讀一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2,觀察:現在的高樓大廈有沒有防雷裝置 他們所用的和富蘭克林當時發(fā)明的避雷針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有改進嗎
一,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課文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fā)現造福人類,發(fā)明了防止雷暴傷人的避雷針.
巧妙地運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是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文章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因此,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
為使學生能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學習文中知識,閱讀一些相關文章,深入了解富蘭克林的情況.
課時安排:2課時
二,教法學法指導:
本文主要向我們敘述了富蘭克林法解開天火之謎的經過,因此在教學時可采用以述促讀的方法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首先要向學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訴他們讀了這一課,每個同學要能面對全班復述課文,還要在課后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親近的人聽.要想講得好,就必須把故事的前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還要把關鍵的地方講具體,講生動.把讓學生體會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 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這樣,學生就有了精讀的明確目標和內在動力.接著,就可以圍繞以上兩點指導他們練讀,練述.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的理解和朗讀,通過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的態(tài)度和富蘭克林堅持不懈,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探索精神的對比,來真切地體會富蘭克林的堅毅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