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定位,深度解讀,尋常陌上綻新葩——《成語故事》教后記
師:聽出來了,你的矛的確很銳利。誰也來推銷一下自己的矛,比他還能夸口?
生讀: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師:好,現在我們到集市上去。
師引讀: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說——
生讀: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師讀:又舉起自己的矛夸口說——
生讀: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師讀:有個圍觀的人問他——
生讀: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師讀:那個楚國人——
生讀: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師: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說話結結巴巴。
師:是這樣嗎?你再讀讀后一句話。
生: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師:他說話了嗎?
生:沒有。
師:看來張口結舌并不是說話結巴的意思呀,對不對?
另一個預習充分的學生舉手說:張口結舌是由于理屈、緊張或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意思。
師:那么這個楚國人是因為什么原因而說不出來呢?
生:因為理屈。
師:他為什么感到理屈了?
生:因為他如果說他的矛戳得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盾就不像他說的那么堅固了,如果說他的矛戳不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矛也不像他說的那么銳利了。所以他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
師:所以,后來人們就用自相矛盾這個成語來比喻——
生:一個人說話或做事前后抵觸。
師:是呀,你們看,本來矛和盾都是兩種兵器的名稱,為什么現在卻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前后抵觸呢?正是來源于故事中這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說話前后不一致哪。
師:讓我們捧起書,再次走近這個給后人無數啟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吧。
[評析:這一段的教學從課題入手,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初識“矛盾”。然后又通過“怎樣的矛是好矛?怎樣的盾是好盾?”創設學生叫賣“矛盾”的情境,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楚國人夸口叫賣的兩句話,這是理解“自相矛盾”的基礎。最后通過理解“張口結舌”自然引出成語所蘊含的意思,回扣“矛盾”。]
二、抓住動作,揣摩心理。
(第二則故事教學片斷)
師:南郭先生混進宮中,靠著裝模作樣,居然也得到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當他手捧著到手的錢,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這個齊宣王真是太傻了,被我輕而易舉就騙到了錢。
生:哈哈,看來這個皇宮里還真好混啊,像我這樣沒本事的人也能領到俸祿,真是太棒了!
生:想我入宮前,過的是窮困寒酸的生活,如今今非昔比,我也有錢啦!
生:只要在宮中裝模作樣就能夠領到錢,這樣的日子要是能一直過下去該多好啊!
師:好景不長。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瑉王繼承了王位。他也是個喜歡聽吹竽的人,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起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這個南郭先生——
生:只好逃走了。
師:他為什么要逃呀?
生:因為一個一個地單獨吹,他就不能再混水摸魚了。
生:他要是不逃,被發現他濫竽充數的話,就會犯了欺君之罪,是要被殺頭的。
師:所以,他還是逃命要緊,趕緊逃吧。那么,當他逃回家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唉,看來沒點真本事,這日子還真不好混啊。
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早知道會有這一天,我就該好好跟著那些有本事的人好好學吹竽了。
生:幸虧我逃得快,不然被發現,我這小命就完了。
生:趕緊學點真本事吧,要不然,我又要過以前那種窮困寒酸的苦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