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路》教學雜談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就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還要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人民小學 張映芳】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設計·選擇有效性的教學方法〗
現在不少教師上課(特別是公開課),不是把勁用在“教什么”上,而全花在了“怎么教”這類“技術性問題”上,他們熱衷于選用最“好”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學能夠出彩,從而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致使一節課內花樣百出,戲法紛呈,只見熱鬧,不見有效。
一教師在教學《美麗的小路》時,為了展示小路在污染前后的變化,不惜花費十幾分鐘的時間,用粉筆在黑板上作畫,并邀請學生參與。這樣做,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和偏移,從而把注意全部集中于對加深課文的理解意義不大的作畫上去,甚至將已獲得的對課文的初步理解棄置一邊而不顧,致使教學成本明顯增高,而教學成效卻大打折扣。
【淄川區龍泉鎮三年級教師 孫媛媛】
〖讓學生動起來·課后動,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應當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實驗稿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
一年級小學生大都是六七歲的兒童,盡管他們的各種感覺器官已得到一定程度地發展,但他們的有意注意仍缺乏自覺性,各種意志品質發展不完善。課堂上常常出現“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現象,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扎實有效”的進行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如何為學生的“動”提供和創造條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未來。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活處處皆語文,教材只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學習語文的范例,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把課堂上的內容拓展和延伸出去。
如學完《美麗的小路》這篇課文后布置學生開展“調查我們學校的垃圾”的實踐活動,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學生對垃圾進行分類時發現學校的垃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廢紙;一種是包裝袋。我指導學生做了粗略的估算后得出結論:我們學校每天浪費的廢紙等于浪費掉了一棵生長十年的大樹,全校同學每天為買零食花掉的零用錢約為500元,可以資助一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了反思,對環境保護也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這一過程真正的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實現了語文學科與數學、思想品德等學科的整合,這也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標,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原則,在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努力建構一個“活而不亂、扎實有效”的教學過程。
【浙江省溫州市育英國際實驗學校 朱海珠】
〖體驗生活 體驗語文·案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