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路》教學雜談
如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當播放課件出現“小路上堆積了許多垃圾,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來飛去,美麗的小路不見了。”學生的表情充滿了厭惡感,再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結果“我們周圍的垃圾是從哪里來的?”,然后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一張張垃圾圖片,都露出厭惡的表情,此時教師讓學生談感受“你看到這些圖片想說什么?”學生說“這些垃圾太臟了”“臟死了”……這時,教師再跟學生講垃圾對我們人類的危害,以生動鮮明的事例讓兒童產生危機感,使保護環境變成兒童自身的需要,“我們應該怎么做?”讓他們意識到未來的主人應擁有美好的家園,美好的家園來自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投身于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一小 翟 冰】
〖談趣味性作業形式的選擇·拓展作業,增強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根據這一要求,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些有難度的遷移訓練題,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技能。在教學中我還經常設計一些調查性的作業,或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上去了解情況,搜集材料,或讓學生通過電腦上網,查找資料。
比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路》后,我布置了要求學生們調查“我們周圍的垃圾是從哪里來得呢?并想一想垃圾給人類和地球帶來哪些危害?”的作業。學生通過多渠道的調查后,得知垃圾分為生活垃圾、建設垃圾、生產垃圾等。如果這些垃圾管理不善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出現“清水不清,樹枝上掛著彩旗,蒼蠅到處飛”的現象。這樣在調查的實踐中,學生親身體會到垃圾的危害,也體會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促使其自覺、積極的投身到環保中來。
【江西省南昌市進賢門小學 龔靜文】
〖淺談低年級語文閱讀創造性教學·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引發好奇心〗
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人們積極探究新事物的傾向,對形成動機有重要的作用。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愛因斯坦就曾說,他沒有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尤其強烈,往往決定著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在創設探究性情境時,應注意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教學新課標實驗教材第二冊《美麗的小路》時,先出示精美課件:一條鋪滿花花綠綠鵝卵石、旁邊開滿鮮花的路,一條堆滿垃圾,到處是蒼蠅、蚊子的路,問:“你們喜歡哪條路?”通過對直觀形象圖畫的觀察,學生在內心深處都喜歡美麗的小路;再圍繞著“為什么”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生一上課就被深深吸引,從而產生創新動機,自主地質疑提問:“為什么一條小路那么美,另一條那么臟呢?”“那條很臟的小路上的垃圾是從哪兒來的?”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積極地朗讀課文,通過討論、比較,自主尋求答案,感悟到課文提倡愛護環境的含義,取得良好效果。
【浙江省海寧市桃園小學 何衛紅】
〖掌握心理規律 引導主動參與·以畫促思〗
形象思維是兒童的主要思維形式,孩子們很喜歡通過繪畫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將語言還原成畫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是再創造的過程。對課文有些內容沒有插圖或插圖不明顯但又必須重點理解的地方,教學中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理解課文內容。既加強語言語與美術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