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大海邊》教學反思
《我家住在大海邊》教學反思
使用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已有一個多月,在這段時間里,我和學生共同感受著新教材帶來的新奇。同時也不斷地對自我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改進,從中探索新的方法、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對閱讀的要求第一條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其實,讓6、7歲的學生在讀課文中感受美也不是太難的事。通過較充分的備課,我在《我家住在大海邊》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學文感受大海的美。現結合《我家住在大海邊》一課的教學片段將我的點滴體會做以總結。
《我家住在大海邊》是一首富有海邊漁村生活氣息的詩歌。旨在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和今天的幸福快樂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美、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有朗讀的興趣和熱情。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能掌握詩歌的音律,能有節奏的讀出詩歌。因此,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充分讀,盡量在讀中感悟小漁村的生活氣息。再配以觀察圖畫使學生更加入情入境。通過課外資料的加入讓學生擴大視野,了解海之美、海之富饒。
一、創設情境,興趣先導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憶大海的樣子,說一說他們看到的大海,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入手,導入課文。當學生們看到大屏幕上的藍天、大海,再讀著“天藍藍、海藍藍,我家住在大海邊” 時,對大海充滿了向往;又看到了沙灘、漁船、皎潔的月亮,讀著“海邊有個月亮灣,灣里有條打魚船”,學生們多想到沙灘上玩呀!再看到船上的老爺爺在給“丁丁”講故事,多羨慕,多渴望呀!這時我又相機引導:“請同學們去大海邊,到我們的好朋友‘丁丁’家玩,好嗎?”較充分的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有激qing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感情,讓學生與作者同喜同悲,教會學生敢愛敢恨,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尤其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尊重學生個體發展的規律。做到以“興趣先導”,讓學生先喜歡語文,再去學習語文,逐漸由樂學到愛學再到主動去學。
當我發現“丁丁、冬冬”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時,就經常設計有“丁丁、冬冬”的教學內容,如:欣賞“丁丁、東東”寄來的圖片;和“東東”比識字;幫“丁丁”解決難題;替“丁丁”介紹他的家等。逐漸地學生仿佛真的把“丁丁、東東”看作了自己身邊的一員,喜歡和這兩個小朋友共同學習、分享快樂。由此可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是多元化的,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換位思考”,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用兒童的眼光去觀察兒童的世界,這樣也許要比富于成人化和理性化的思考更有價值。
二、搜集信息,實踐創造
《課程標準》里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在課堂上出示海星、海螺、貝殼這些實物的圖片,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大海里的生物不但種類多,而且形狀各異,還很有用。從而,有感而發的說出:“大海你太美了,我愛你!”這一教學環節使我深深感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而,應該讓學生把課堂的知識延伸到課外,更多地搜集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