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級音樂下冊第五課《牧童之歌》教案
第五課 《牧童之歌》 (三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1、聆聽《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賀綠汀。 3、能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學重、難點: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學用具:鋼琴、打擊樂器、投影片、風光碟片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
情境1、師生邊唱《一支短笛輕輕吹》邊做律動進教室。2、師生問好!既復習了已學歌曲,又為新課教學設下了伏筆。
入
境
激
情一、欣賞《牧童短笛》1、師引言:同學們,剛才我們邊吹笛子邊進教室,你的心情如何?2、生反饋(開心的、悠閑的……)3、師言:你們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畫。這一情景你能想像嗎?作曲家賀綠汀把這一幕用音樂來表現,請聽音樂,聽后說說你的想象與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4、師生討論對第一樂段的感受。5、揭題;《牧童短笛》,對照圖形譜哼唱[1]6、師言:剛才我們聆聽和哼唱了第一樂段,樂曲還有第二樂段,這段音樂描繪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節奏上與第一樂段相比有什么變化?是什么樂器演奏的?(聆聽第二樂段)7、師生討論第二樂段提出的兩個問題。8、完整地聽全曲。設問:全曲分幾段?為什么?有沒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樂段?9、師生討論完成問題。10、完成課本上的涂色塊及線條連接的作業。11、簡單介紹作曲家賀綠汀。二、學唱《剪羊毛》1、師引言:水鄉牧童悠閑的在牛背上吹著短笛,同學們,你們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個國家——澳大利亞,那里的小伙伴們會干些什么呢?2、邊看澳大利亞的風光碟片邊聽歌曲,提問:歌曲中唱些什么內容?3、反饋,再次欣賞歌曲4、為歌曲取名(揭示課題《剪羊毛》)5、聽教師彈唱,學生可跟唱曲譜6、解決難點:符點和休止符。7、再次聆聽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緒。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分段欣賞更能讓學生感知音樂塑造的形象,從音樂的獲得的感受與體驗更到位。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拓展情境1、師: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為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由四個方整的樂句組成,第二樂段前兩個樂句音調高昂,旋律起伏較大,節奏明快,為了突出這一部分,我們能不能試著加上些打擊樂為歌曲伴奏?2、學生分組討論,為第二樂段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并編配伴奏。3、各組展示表演并進行點評。(隨機)4、(下課)師生再見。給學生一個創作與展示的空間,增強對歌曲的表現,培養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表演《小小羊兒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表演《小小羊兒要回家》和《剪羊毛》,進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學唱《小小羊兒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及延長記號。教學重、難點: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及延長記號。教學用具:鋼琴、打擊樂器、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