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音樂第一冊全冊教案
四、能按節奏編創歌謠。
五、 聆聽《野峰飛舞》,想象音樂中所表現的野峰飛舞的形象,能用線條、動作、聲音等表現自己聽后的印象。
教學重點難點:在歌唱中表現自己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心情。
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聆聽《小青蛙》。
二、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聆聽《小青蛙》。
1、導言:種子非常喜歡雨露,盼著喝飽了雨水發芽長大,那么小動物呢?他們也喜歡雨水嗎?我們今天就來聽一聽《小青蛙》這首樂曲。感受我國的民族樂器二胡是怎樣表現《小青蛙》的。
2、初聽全曲,提示學生:“在樂曲中你聽到了小青蛙的叫聲嗎?還模仿了那個小動物的叫聲?你知道那里描繪了青蛙活潑的跳動,那里描寫了茫茫的夜色,還有狂風、云霧,你都感受到了嗎?請你再聽一次樂曲,當你聽到你認為是描寫了一定事物的音樂時,用動作來表現。”
3、復聽時,學生聽音樂隨意做動作,然后讓學生把感受到的音樂用語言描繪成一個簡短的故事。
5、 提示學生那兩段音樂相近似?然后讓學生在空格里填畫上顏色。
二、編創與活動。
1、結合本課主題“小精靈”,其法學聲“你喜歡那一種小動物?”“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2、學生讀課本上的兩句歌謠,體會其節奏,在按節奏創編。
3、學生分成幾組,把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編歌謠形成一組,并說給大家聽,看那一組編創的歌謠最好。
三、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聆聽《野峰飛舞》。
二、歌表演《小青蛙找家》。
教學過程:
一、聆聽《野峰飛舞》。
1、安靜的聆聽管弦樂《野峰飛舞》。初聽可結合課本畫面想象野峰急促的上下飛舞的形象。
2、復聽時啟發學聲自己畫一畫圖形譜,如:﹋﹋﹋,還可以隨著音樂模仿野峰飛舞的動作,體會音樂表現野峰飛舞忽上忽下、聲音時強時弱的特點。
3、講《薩丹王的故事》,以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二、歌表演《小青蛙找家》。
1、采用聽唱法教學。學生多聽范唱,輕輕的跟這歌聲拍手,跟唱準確。
2、教師結合課本中的插圖,邊疆“小青蛙找家”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在范唱,讓學生模唱。
第一句是敘述性的,要唱的輕快。“跳跳,呱呱”仿佛是小青蛙在急急呼喚,要唱出急切的心情。
“跳”---短促但速度不可加快。
“呱”---借助手勢,啟發學生向上滑,象蛙叫聲,唱的明亮而有彈性,結束句唱的連貫,一氣呵成,表現小青蛙找到“家”后的喜悅心情。
3、歌曲學會后進行游戲的同時可選擇幾名學生擔任伴奏,木魚為
碰鐘為“x-”,注意敲擊的聲音與唱歌的聲音協調。
四、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一、復習歌曲《小青蛙找家》。
二、歌表演《小蜻蜓》。
教學過程:
一、教學常規。
二、復習歌曲《小青蛙找家》。
進行歌表演。
三、歌表演《小蜻蜓》。
1、用模唱的方法學會歌曲《小蜻蜓》。
2、指導學生演唱時唱的柔和、抒情。
注意唱足每個音的時值,更好的體現歌曲的抒情性。
3、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小蜻蜓飛來飛去捕蚊忙的情景,從而讓學生懂得愛護蜻蜓,保護益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