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幼兒園班級管理
(二)新課程理念在班級治理中的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試行已有幾年了,在日常的教育、治理中,我們也體驗、感慨到了其蘊涵的教育思想和基本理念的重要性與適應性,但是,我覺得,我們應不時地去進一步理解、領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3--6歲的、天真活潑、聰明可愛的孩子。我們應該把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起來分析與思考,假如,只擁有理論而缺少實際,則只是空想;而只有實際,缺少理論則如同一艘失舵的船,會迷失方向。因此,我們在班級治理時應該把新課程理念與實際想結合,這樣才能使班級治理更好開展、使孩子更好地得到發展,理論更深刻。
(三)教師的自身素質是提高班級治理的要害 一個好的班級,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治理。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要想使一個班級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動的發展,作為治理者的教師就必須把握孩子發展的腳步。那如何做?如何使自己適應這千變萬化的時代潮流呢?首先,治理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終身學習系統的構建、完善。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曾說過:“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此,新形勢下治理者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終身學習的主體之一。因為,沒有教師的學習提高,教育工作不能正確地運作,教育質量也難以保證。想讓孩子有一瓶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教師要勤于向書本學習、勤于向孩子學習、勤于向專家和家長們學習……平時,我盡可能地抓住機會去“充電”:通過幾年的業余時間,我學習了信息技術、大專和大本等,并紛紛都拿到了證書;園領導抓住一切機會組織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學習新課程,還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豐富我們的知識經驗、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其次,治理者要善于觀察,向經驗學習。幼兒本身就是一本生動的書,天天呈現給我們一幅幅活潑的畫。每個教師對這本書要認真地“看”,仔細地“讀”,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實踐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觀察,及時記錄,碰到問題時能積極思考、分析應對,以積累更多更好的經驗。最后,治理者要善于總結,從反思中提升。在熟悉、觀念調整之后,治理行為過程中的反思非常重要,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工作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我是不是按新綱要的理念做的?”“我做得怎么樣?”“班級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反思是教師提升自己的要害,在不斷的思考與實踐過程中,一點點積累自己,豐富自己,教師就會逐漸地充實和能干起來。
三、實施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的幼兒園班級治理
(一)師生共同創建寬松、愉悅的家庭式氛圍是班級治理的前提
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環境,因此,我覺得幼兒園的班級治理首先應該注重這種氛圍的創設。我們知道,小年齡的孩子情感依戀強烈,這就更要求我們營造與家庭相似的寬松、安全、溫馨的物質、心理環境,以便讓他們在這種環境中自由、快樂的發展。平時除了提供輕便、方便、柔性的生活設施,便于兒童休息和隨意活動外,我著重創設心理環境,和他們近距離地接觸,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溝通與交流,以此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孩子們呢會很快從對家人的依戀轉移到和老師的親近上,抱抱你的身體、摸摸你的衣服、牽牽你的手、坐坐你的大腿,這些動作都是他們表達對你的接受。除了動作,他們還從語言上來表達對你的認同“老師,我給你買一件漂亮的衣服”、“老師,我帶你去吃麥當勞”。雖然他們的承諾遙遙無期,但是,在我看來卻無比激動,這是我們共同創建的寬松、愉悅的氛圍的作用,是班級治理的前提。 除了心理環境外,物質環境當然也很重要。陳鶴琴先生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熟悉,也更加愛護。”因此,在創設物質環境時我讓孩子積極參與,每個區角擺放些什么?怎樣擺?墻面如何布置?都讓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擺放。雖然,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比教師本人獨立完成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就其教育效果來說,這樣更能提高幼兒的愛好和創造性,使幼兒有改變環境的成功感和責任感;也有助于對幼兒進行愛惜勞動成果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