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早教市場你了解多少?(幼兒親子早教指導)
早教市場在我們中國是非常吃香的,但是對于這些早教機構是否就可以完成父母們“望子成龍 盼女成鳳”的心愿呢?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下有關早教市場的相關內幕吧!
西方實驗室數據成國內早教賺錢“法寶”
早教機構通常說,西方大學研究機構通過對0~6歲各年齡段孩子的實證案例研究,家庭早期教育投入越大,他們在20~60歲時的成就越大,家長的回報就越多。
同時,一些早教機構把國外大學生命信息學科研究的一些數據引進來,采集孩子的掌紋及指紋,分析各種先天遺傳的差異和特質,并由此來反映被檢測者大腦發育、皮層狀態和灰質的分布情況,進而判斷出嬰幼兒的“最優發展方向”,開出診斷培養清單。
更有甚者,他們用“捕足嬰幼兒敏感期”理念迎合年輕家長的心理——孩子發育成長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在其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期,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與刺激引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們舉例說,猶太父母在孩子啟蒙階段,會在《圣經》上涂些蜂蜜,孩子舔后發現《圣經》是“甜的”,以此不斷激發其求知欲望;美國前總統布什的母親,為了讓布什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每天把自己的讀書時間調整到孩子放學的時候。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教銀行論’等都是一些偽早教理念。”北京市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馬學雷一針見血地說,現在社會需要理性思考與應對早教機構倡導的各種理念。人生本來不是一個攀比的過程,在0~3歲剛起步階段,就鼓吹用百米沖刺的方式來代替人生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長跑”,是極為不負責任與不妥當的。
因為,國內早教機構最多成立了十多年時間,沒什么研究成果,多是借助西方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研究,有一部分簡略的研究成果和相關測算數據介紹,但沒有更詳細、具體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一門學科的研究建設是極為嚴謹的事情,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檢驗與更多的實證分析。
顯而易見,民辦機構一直牽著中國早教市場的鼻子走。西方實驗室數據成為他們賺錢的“法寶”。據分析,偽早教理念的產生、催化與廣為傳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商業教育機構在利益驅動下炮制的一些迎合民眾心理的概念。它在加劇學生家長焦慮的同時,更變成了有關機構賺錢的華麗外衣。
家長盲目跟風,把開發孩子潛能的責任交給早教機構
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教育專家郭彬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些家長沒有主見與方向感,社會上流行什么,家長就讓孩子學什么,讓那些偽早教機構鉆了空子。
積極報早教培訓班的家長多是這兩類:一類是生活壓力大、育兒焦慮大的年輕家長,平時忙于奔波,很少有時間照顧孩子,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給早教機構。
另一類家長是獨生子女家長,他們沒有什么養育嬰幼兒的經驗,自己生活能力不強,對孩子要求還高,顯得十分盲從與無措。他們往往相信早教機構牌子那么大,經驗肯定豐富,以為花大錢就能免除自己的育兒焦慮。
記者詢問了幾名報名親子班的家長,有的家長說,他希望孩子通過參加親子訓練班以后更健康更快樂;有的家長則期望嬰幼兒參加早教對今后的學習成績有所提升;有的家長不知道送孩子上早教的目的是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家孩子也就跟著上了;有的家長則像在商場買電視機安好就可以看節目一樣,期待孩子上了培訓班在思維、習慣、人文素養等方面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