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第四課時
[學生討論交流]東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長江流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記憶方法形成。)
[教師提問]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為商品糧基地而華北平原沒有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原因嗎?
[學生討論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華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申、師生討論]糧食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發展糧食生產的潛力巨大,為什么三江平原地區禁止開墾、鄱陽湖平原與洞庭湖平原地區實行退耕還湖,你如何解釋呢?
(關注地理熱點,加強環境保護,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充分體現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教師承轉]圖片:無土栽培、現代化養牛場
材料:加入wto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剛才我們學習了建立商品糧基地是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之一,從上述圖片、材料可以看出,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是什么?
[學生討論、板書]
(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教師承轉]發展生態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個例證,而基塘生產是生態農業的典型例證,你能據圖描述桑基魚塘的生產過程嗎?你能夠畫出流程圖嗎?
[學生討論]
變廢為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污染。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景觀圖轉化成流程圖的能力。)
[教師承轉]請同學們閱讀材料;p103活動3,說出我國東中西部農業建設的方向并思考(1)(2)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注重評價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的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評價學生在收集我國農業面臨的嚴峻問題的多少、深度,在表述這些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學生嘗試提出面對挑戰的對策。評價學生在學習九大商品糧基地的知識時關注三江平原的濕地保護,以及對洞庭湖、鄱陽湖平原地區的退耕還湖的認識和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后記
記憶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現象,開發記憶力也是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整理記憶法是指通過歸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把知識聯系在一起,形成知識結構,并使知識具有系統性的方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內容較復雜,頭緒眾多,恰如其分地運用整理記憶方法,能使學生記憶效率大大提高。本節四個標題的內容整理詳見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