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冊17課《內戰烽火》-(課件下載)
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夠粉碎敵人的進攻?(主動撤離──保存實力;“蘑菇”戰術──拖垮敵人;引進“口袋”──全殲敵軍。)這個歷史事實說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粉碎敵人的進攻。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當時蔣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時也在山東進行“重點進攻”,毛澤東說他這種兵力部署“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只要攻其薄弱,從中間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脅敵人的心臟地區。承擔這項戰略任務的是劉鄧大軍,他們進攻的方向是大別山。
教師小結、過渡:挺進大別山頭一年里,戰況如何?(敵人對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等地發動進攻,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守。但是我軍在正確戰略作戰方針指導下,大量殲滅敵軍,粉碎了敵軍的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戰略反攻的條件。)
展示地圖和《挺進中原》影片片段。
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課堂活動】
以記者的身份,報道一件跟本課所學內容有關的事件。(如重慶談判、挺進大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