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全冊教案3
二、探究新課
1、文學的繁榮
①為什么說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文學藝術也步人了新的時代?
(a. 政策英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b. 來源豐富:社會風情千姿百態,無窮的源泉。)
②、建國后改革開放前的成就
學生閱讀課本、整理歸納。
③、為什么文革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工作者迎來又一個創作的春天?其間,涌現出了哪些優秀的作品?
(文學藝術的創作離不開時代的影子。文革期間由于社會的畸形,出現了一些嚴重脫離實際或浮夸于世的文學作品。文革后撥亂反正,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文藝工作者才迎來又一個創作的春天,涌現出一大批好作品。)
④、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館》里說:“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文學作品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源于社會而奉獻于社會,取之于人民而回報給人民。)
2、藝術的發展
①你知道哪些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方面的形式,還有音樂、影視、戲劇、舞蹈、雜技、繪畫等藝術方面的形式。)
②你喜歡哪種文藝形式?你來介紹一下該種藝術的情況?
(自由發言、閱讀整理、表演)
3、向學生推薦一些文藝網址:
中國文藝頻道
名著在線
向日葵文藝
網絡書庫
中華少年文學網
中國作家網
三、教師小結:文學作品源于社會又反映社會、取之于民又奉獻于民,這是文學家獲得成功的歷史經驗。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就要象大師們那樣,腳踏實地,不懈地努力,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四、課后反思:
第21課 城鄉人民生存狀態的滄桑巨變
【課程標準】
以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社會發展的數據
掌 握 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結合調查縱橫比較 預先調查親鄰好友近20年來生活方式的變化,通過數字、票證、圖片、影象等歷史資源,體會改革開放為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好處
探索理解 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對于人們改善生活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愛黨與時俱進 小康生活的來臨與祖國的日益強盛反映出我們的社會正在突飛猛進,這是黨和政府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成果
人民利益國家根本 理解認同鄧小平關于姓“社”姓“資”的三條標準及關于“三個代表精神的實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的歷史性巨變的表現及其意義。
難點: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及二者的關系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介紹,討論回答:新舊“四大件”分別指的是什么?
(a. 舊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現在正朝著電腦、手機、住房、汽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