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洋務運動教案
⒌閑散人員過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工人沒有政治上、人身上的自由。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同學們分析的都很有道理。
洋務運動是清朝地主階級內部為維護清朝統治而采取的學習西方技術的措施。這場運動的指導思想是“變器不變道”(器指技術,如堅船利炮;道指的是傳統的倫理道德和封建專制制度)。也就是說,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因此,我們把洋務運動稱作是技術層面上的變革。在近代化問題上,洋務運動只是在經濟上的機器生產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由于沒有做配套改革,因此,失敗是必然的。而且,對曾、李、左這些人來說,他們不會也不可能實行政治上的變革,這是由他們的階級屬性決定的。
由于只是技術上的改進,因此在洋務運動中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近代化的機器生產面對的是中世紀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不計成本、不講效益、資金管理不善等問題在洋務企業中司空見慣。從軍事工業來看,完全采取官辦的形式。經費主要來自海關關稅、厘金、軍餉等。它們的產品,不是普遍的商品,不參加市場的交換。它們所生產的槍炮、彈藥、船艦,一般是由清政府調拔使用,不計算產品的價格。在經營管理上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就組織而言,每個局、廠不是獨立的企業單位,而是政府的一個分支部門。上有總督、巡撫監督、總理衙門節制;下有總辦、會辦、提調、委員、司事等。另外還有一批掛名支薪,并未到差的人員。工廠衙門化,是企業辦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以當時的福州船政局為例,據1873年閩浙總督李鶴年等奏稱:閩局(福州船政局)每月“洋員匠薪”“監工員薪水”“書役工伙”“工匠工食”“使丁運夫挑工口糧”“各船薪費”等項開支共約三萬九千余兩。當時該局每月額定經費為五萬兩,“薪水工食”等竟占去將近百分之八十,無怪乎該廠造船費用大大超過了向國外購船的費用。
洋務運動沒有在全國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的工程。只憑幾個熱心的督撫在辦理,力量分散,難成大勢。
洋務運動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在向西方學習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我們應當如何來評價這場運動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30頁最后一段的內容,看一下教材的觀點是什么。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有人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想一想,這種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教師提示]同學們在思考時可以看課本上所引的李鴻章反省的一段話。
答: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⒈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但洋務辦起來后,清政府一敗再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
⒉洋務派學習西方僅限于學習科學技術,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方先進技術,就可以鎮壓人民,封建制度便可長治久安。單純地學習西方技術而不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