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歷史將記住這個血腥的日子。1999年5月7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野蠻轟炸,造成人員傷亡。
自3月24日北約對南空襲以后,為了安全起見,記者和妻子趙燕萍從記者站搬到中國大使館。光明日報駐南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也隨之住入使館。因為大使館有地下室,北約空襲時可以藏身。
前不久,北約用導彈炸毀了南總統米洛舍維奇的總統官邸,而本報記者站的房子就與其僅一墻之隔。這段時間記者因搬到使館而稍感安全。
中國駐南聯盟使館坐落在貝爾格萊德市區、薩瓦河左岸的諾維比奧格拉德新區。這是近年建成的一幢五層高的白色花崗巖建筑。
當地時間7日23時45分,記者剛從樓下回到大使館三層的住處,由于停電,滿屋漆黑。剛進屋,就聽到一聲巨響,屋頂上一塊水泥板就在記者腳前十幾厘米的地方落下。
聽到第二聲爆炸,看到大使館火光沖天,同樓的人馬上撤離,樓道內濃煙滾滾,人們相互攙扶著、捂著鼻子撤到樓下。當時樓梯已被炸塌,被困在二層、五層的人有的用床單系成繩子從窗戶順下。有一枚導彈從樓頂一直貫穿到地下室,引起貯藏在地下室的汽油和煤氣罐起火,整個使館燃起熊熊大火。大使館邸也被導彈擊中,樓頂被掀掉。
記者親眼看見兩人滿臉鮮血,其中一人已神志不清,被送進醫院。館內共有約三十人,竟有二十多人受傷。
今年3月赴任的新華社記者邵云環、光明日報駐南記者許杏虎和夫人朱穎不幸遇難。記者含著眼淚為三位遇難同行拍下了最后的照片,作為血的見證。
中國使館潘占林大使一直在現場指揮搶救。轟炸發生半小時后,南聯盟外長伊萬諾維奇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理及內務部長趕到大使館,對使館人員表示慰問,強烈譴責北約的暴行。當地華僑也馬上送來棉衣和食品。
擊中大使館的至少有三枚導彈,其中一個彈坑直徑十幾米。
據悉,這是駐南外交機構第一次被炸。
當地時間8日5時(北京時間11時),中國大使館依然濃煙滾滾,中國大使館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仍在迎風飄揚。
今天下午,中國駐貝爾格萊德數百名華人舉行抗議游行,南斯拉夫數千人參加,游行隊伍高舉中國國旗,打著“反對霸權,血債要用血來還”“強烈抗議北約”等標語。(本報貝爾格萊德5月8日電)
──(選自1999年5月9日《人民日報》,作者:呂巖松)
提示:這是中國駐南使館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后,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知名記者呂巖松寫的一篇戰地報道。運用新聞的有關知識,我們可以對這篇消息進行如下的理解:
文章的主標題“血的見證”觸目驚心,字詞之中表達出憤怒之情;副標題“中國駐南使館被炸目擊記”既點明了事件,又表現出作者親歷現場,所寫事實真實可信,不容置疑。全文共由13個短小細密的段落構成,表現出一種“小段聯綴”的構思模式。導語明確,首句“歷史將記住這個血腥的日子”點出事件的重大與嚴重,第二句準確敘述了事件的內容。主體部分具體而又確切,圍繞中心事件報道了大量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