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扎拉勒大使在演講中回顧了中埃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史,希望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能夠代代相傳。大使稱中埃兩國的璀璨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并著重對21世紀中埃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合作關系作了展望。
演講后,大使與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張建明共同為在人大展覽館舉辦的“尼羅河畔──埃及藝術、文化展”揭幕。
你認為最合適的是__________(不超過20個字)
提示:埃及大使與人大學子共話中埃友誼。(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數要求即可)
2、下邊的《我軍橫渡長江情景》,同樣報道渡江戰役,試比較這則消息同課文第一則新聞在內容和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電 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揮員,大家都屏息凝視著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著。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只繼續從各港口涌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著。漸漸的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著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著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布滿著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原載1949年4月25日《東北日報》)
〖參考答案〗
1、相同點:
兩文都是新聞報道,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兩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歌頌渡江戰役的勝利。兩文都報道及時,語言簡潔。
2、不同點:
兩文的作者身份不同,報道的角度不同。課文統觀全局,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我》文只是對中路軍某部渡江情況作介紹。課文介紹渡江情況簡明概括,交代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推進情況;《我》文以親歷者身份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課文有關于戰略部署、戰事推進的介紹及評論;《我》文只是按時間先后介紹一處戰役情況。課文有對于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的內容,《我》文對敵軍情況未作報道。課文語言凝練、概括、生動;《我》文語言形象、易懂。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設計
1、將新近一次主題班會寫成一則新聞,投遞到校廣播室。(按照新聞的結構和要素去寫)
2、請將你最近一次參加“升旗”的情景用新聞特寫的形式記下來,以表達對國旗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