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2、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大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背景簡介:
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這一則新聞發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役中的失敗;春鹨凼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三、引導學生把握新聞的內容
1、教師播放選自“中央電視臺新聞30′”中的一則新聞錄音,要求學生用“我聽說……”的句式說出自己所聽的內容。
2、選幾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評價。教師順勢點明聽新聞要抓住內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
3、把握《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主要內容:
多媒體播放描寫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紀錄片或故事片片斷。
、拧〗處熡眯氯A社播音員的口吻朗讀這篇新聞稿,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及詞義。
多媒體顯示:
1、讀音:
負隅(yú)頑抗 撰(zhuàn)寫 區域(yù)
蕪(wú)湖 殲(jiān)滅 要塞(sài)
潰(kuì)退 荻(dí)港
2、釋義:
負隅頑抗(角落)
悍然拒絕(蠻橫的樣子)
銳不可當(抵擋)
業已(已經)
⑵ 學生朗讀課文,在文中圈點批注內容的六要素,整體把握新聞的內容:
選兩位同學分別指出內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