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學生深思,明確:文章報道的順序遵循的是時間順序。因為中路渡江最早,結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東路雖然同為21日下午開始渡江,但它們的順序也不能調換,因為西路和中路戰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較微弱,緊接在一起來介紹,自然而且行文也較方便。
3、理清《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結構:
⑴ 學生速讀課文,理清新聞結構。
⑵ 選兩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補充:
明確: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理清結構,需要劃分層次。
第一層,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第三層,是背景資料,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勾勒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導學生品析兩則新聞的特點
1、要求學生評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用“從……我聽出了……”的句式說話:
學生明確:
從“百萬大軍”,我聽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無堅不摧的氣勢。
從“1000余華里”,我聽出了戰線的廣大。
從“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我聽出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輝煌戰績。
從“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中的“均是”,我聽出了勝利的豪情。
從“不料”,我聽出了對敵軍的嘲諷,對我軍神勇如天兵的贊揚。
從“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等動詞中,我聽出了我軍英勇善戰。
從“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中的“很”,我聽出了湯恩伯驕傲自負的心理和毛主席對敵人的嘲弄。
2、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把握新聞語言準確、精練的特點:
多媒體顯示:
1、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突破”“渡至”能否換成“越過”“到達”?去掉“二十四小時即已”,換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加粗的句子換成“結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3、⑴ 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⑵ 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⑴、⑵兩句,哪一句表達效果好?
學生思考,交流。
教師點撥(可用比較的方法揣摩遣詞造句):
1句可以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