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對于奴才,聰明人做了幾件事?你認為聰明人所做的事對奴才有無幫助?
兩件事:巧于安慰,慣于欺騙。聰明人的做法讓奴才有個傾訴的機會,滿足了奴才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認為是有幫助的,但從奴才解脫悲苦命運的角度來看,卻是起到了一個完全相反的作用。
(4)思考:魯迅為什么稱之為“聰明人”?說說魯迅筆下的“聰明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魯迅所謂的“聰明人”,就是善于鉆營作偽與不擇手段撈取實利美名的卑劣小人,對于這種人,魯迅疾之如仇,他甚至將之看成是人性的一種劣根性。文中的這個人正具備了上面的特點,故稱之為“聰明人”。
魯迅在《狗·貓·鼠》一文中說:“在動物界,雖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樣舒適自由,可是嚕蘇做作的事卻比人間少。它們適性任情,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蟲蛆也許是不干凈的,但它們并沒有自命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罷,但它們從來就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贊嘆它們。”而人呢,從能夠直立,到能說話,再到能寫字作文,自然是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于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于只能嗥叫的動物,實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而對于這些善于以做偽來博取美名實利的“聰明人”,魯迅總是忍不住要去揭露他們,剝下他們身披的莊嚴美麗的外衣。相形之下,魯迅更加同情于不會說謊、不會打著“公理”“正義”的旗子而行巧取豪奪之實的“傻子”甚至“笨牛”們。
(5)“聰明人”既有如此的特點,顯然,他們的做法只能起到維持現狀或相反的作用。魯迅為什么說“這個社會是不能靠聰明人支持下去的,尤其是中國的聰明人”?
(學生討論。)
聰明人只有花言巧語,而無實際行動。都如聰明人一樣,這個社會就不會有真正的發展。
3.贊傻子
(1)這個世界不需要“聰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請大聲說出傻子的臺詞:“混帳!”思考為什么傻子要這樣說。
想幫助奴才,對主人的做法感到憤恨,想改變奴才悲苦的命運。
(3)傻子接下來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
傻子開始動手砸墻,卻被奴才攔住,最終被奴才趕走。
(4)對于傻子的結局,你有什么看法?試分析這一結局及傻子的性格特點。
傻子的結局實際上是意料之中的,因為奴才的奴性不轉變,傻子的幫忙只能是空費氣力。
傻子讓人頭疼的地方正是他的“傻”。當奴才與聰明人在一個訴苦、一個同情的默契中維持著既成的秩序的時候,卻硬生生地撞進一個見一就是一、見二就是二,不知道世故圓滑為何物的傻子,使原來奴才與聰明人之間以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來維持的和諧被撞得裂縫橫生,所謂奴才之為奴才,所謂“聰明人”的狡猾與做作,都在這傻乎乎的撞擊之下原形畢露。可以說,這里的傻子就像那個實話實說地大聲說出“皇帝身上什么也沒有穿”的孩子一樣,在似乎懵懵懂懂之中,直接用手、用行動撕下了虛偽者的面紗,并引起了哄然的笑聲。
顯然,傻子之為傻子就在于他的無知——對某些常人以為天經地義、心照不宣的游戲規則的無知,由此導致他簡單與執拗的“一根筋”的思維與性格,他是“無可理喻”的,在他面前,人類為自己發明的所有的靈活變通的辦法、保全虛偽的面子與尊嚴的手段全然失效,所有的假面具都搖搖欲墜,所有粉飾的太平都將剝落,所有的巧智與詭辯都將無法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