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2
(3)可讓學生先聽聽陜北民歌《東方紅》或其他版本的此曲,感受一下此曲旋律的光彩照人,并把這種感受轉移到樂器吹奏上。
題(三)
1.內容介紹: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88年。管弦樂組曲。根據(jù)1875年為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詩劇《培爾•金特》所作配樂選編而成。每部包括四首樂曲,是教材所選的《早晨》,選自戲劇第四幕啟幕后,展現(xiàn)摩納哥海岸早晨場景的前奏曲。先由長笛在小快板速度上輕輕奏出早晨的主題。這一除裝飾音外基本上由五聲音階組成旋律,帶有很新的牧歌風味,體現(xiàn)了恬靜溫馨的田園詩般的意境。這一主題由雙簧管延續(xù)后,由長笛在移高小三度的調上進行反復。隨后,在寧靜的氣氛中漸漸收束。
2.答案:
(1)從總體上感覺《晨曲》的旋律比較含蓄秀麗,《日出》的風格比較豁達奔放。和聲風格不同。
(2)音樂與美術在感受方式與表現(xiàn)方式上的不同:
a.作為聲音藝術,音樂也可以表現(xiàn)具體形象,從唯物主義角度講,音樂不是空洞的純藝術,它和文字、美術一樣,能將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
b. 由于音樂所使用的物質材料是抽象的聲音,所以它所塑造的形象不如文字、美術那么直觀。聽眾需要有更豐富的想象與更創(chuàng)意的思維去體會它。
c.由于音樂是隨時間而流動的,所以它又能使形象表現(xiàn)得比其它藝術更生動活潑。
d.由于音樂是聲音直接作用于聽覺器官的,它能直接激起人的體驗而使音樂成為比其它藝術更抒情的情感藝術。
3.教學建議:
(1)《晨景》與《日出》的風格對比,可從樂器音色、調式調性、和聲色彩等主要音樂要素上去考慮。
(2)在進行音樂與美術的對比時,立足點應站在音樂角度,不要長篇累牘地敘述美術的特征,但可以簡單地與文學比較一下,因為它們同屬于藝術領域。
四、音樂小辭典
1.組曲:
若干短曲連為一體的管弦樂曲或鋼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組曲又稱為“舞樂組曲”,興起于十七與十八世紀之間,是采用同一調子的各種舞曲連接而成,但在速度、節(jié)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對比,如巴赫的古鋼琴組曲。近代組曲又稱“情節(jié)組曲”,興起于十八世紀,從歌劇、舞劇、戲劇音樂或電影音樂中選若干樂器輯成,有的根據(jù)特定的標題內容或民族音樂素材寫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德沃夏克的《捷克組曲》等。
2.管弦樂隊:
通常由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等等不同樂器組合而成。有時因創(chuàng)作意圖和演出條件的不同,可對樂隊編制作適當?shù)恼{整,或加用鋼琴、豎琴、鋼片琴等。我國的管弦樂隊為增強作品的民族風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樂器亦屬常見。
海頓確立了管弦樂隊編制(和主調音樂的樣式);莫扎特則進一步加以肯定,發(fā)揮了木管樂器獨特的表現(xiàn)力;貝多芬以交響性、戲劇性手法協(xié)作管弦樂序曲,給奏鳴曲式以廣闊的表現(xiàn)天地。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管弦樂創(chuàng)作尤為繁榮,興起了由柏遼茲倡導的標題音樂創(chuàng)作;瓦格納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表現(xiàn)力,充實了樂隊編制,豐富了配器手法,突出了音樂色彩,發(fā)展了和聲語言;體裁上出現(xiàn)了李斯特的標題交響詩,比才、格里格的樂隊組曲,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以及諸如狂想曲、音樂會序曲等大量管弦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