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上冊全冊教案2
2.教學建議:
(1)因為是由詩生樂,同學們可采取逆向思維的方法,體驗音樂是怎樣用自己的語匯去表現詩歌的內涵的。
(2)可以邊朗誦邊配些音樂,不過詩短樂長,要注意兩者意境的吻合,也就是詩歌的朗誦是時斷時續的。
(3)可以在欣賞時配上合適的風景畫或有關大海的影象,形成詩、畫、樂各種藝術的默契配合。
三、創造與拓展
題(一)
教法建議:
(1)三拍子是一種動感性韻律。在音樂中常常表現流動的河水與流暢的舞姿。這里,為突出海洋的波浪起伏,吹奏時要特別注意3/4的節拍感。做到強弱分明,氣息連貫,語匯流暢。
(2)吹奏樂器為口風琴,可以完成二個聲部,由于指法編排上的要求,最好不要分聲部吹奏;若吹奏樂器為口琴,則可以由不同學生完成不同聲部,待吹熟了再進行合奏。
(3)四個樂句中有三個樂句句末四長音,吹奏時一定要運用好氣息。
題(二):《帆》
1.內容介紹:
萊蒙托夫(1814—1841)是19世紀上半葉俄國優秀詩人,是俄國詩壇上繼普希金之后的又一顆璀璨之星。他在青年時期的詩歌都帶著鮮明的浪漫主義性質,而晚年的抒情詩中更多的則是對人生悲劇性的苦思,充滿了憂郁與孤獨感。他的創作表現了對自由與愛渴望的主題,發揮了積極的浪漫主義。他除了詩歌天才外,還具有驚人的繪畫和音樂天才,他是列寧喜愛的作家之一。
這首詩創作于詩人大學時代,是詩人早期抒情詩中的名篇。《帆》是詩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詩中,作者塑造了漂浮大海,祈求風暴的孤帆形象,是詩人寂寞、孤獨及叛逆性格的寫照。這首詩藝術技巧豐富,特別是在自然景色的描繪上,顯示了詩人的才能。馬克思曾對這首詩贊賞道:“對于自然的描寫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過萊蒙托夫,至少,具有這種才華的人寥寥無幾!边@首詩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畫,湛藍的大海、茫茫的霧靄、呼嘯的海風、兇猛的巨浪構成了畫面的背景,也決定了 畫面的基調——動蕩不安、廣袤的海空、惡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在這個背景上,一支在金色陽光下閃著白光的孤帆在洶涌的海面上奮力波擊,它一會兒被擁向浪尖,一會兒又被推入波谷,它在祈求風暴,欲在風暴中尋得“寧靜之都”。表現了作者孤獨倔強與不屈的追求。(顧蘊英、占繼軍)
2.教學建議:
(1)根據詩意,所選音樂最好是有情緒上的對比的。
(2)以點帶面,用音樂課中所學的本領為主題班會、團隊活動文藝匯演的朗誦節目進行配樂。
題(三):
《乘風破浪圓舞曲》
1.內容介紹:
一譯《在海波上圓舞曲》、《在波濤上圓舞曲》、《在波浪上圓舞曲》。墨西哥作曲家羅薩斯作于1891年。原為鋼琴曲。題獻給阿爾法羅夫人。同年在慶祝阿爾法羅夫人教名日的聚會上,由作者首次演奏。后被改編為管弦樂曲、口琴獨奏曲等。以管弦樂曲最為流行。
本曲受約翰•斯特勞斯圓舞曲作品的明顯影響,但卻表現了與大海沒有緣分的維也納作曲家們所無法表現的大海般寬廣舒暢的氣勢和情緒。樂曲由引子、兩首小圓舞曲及尾聲組成。在短小的引子之后,樂曲立即奏出第一小圓舞曲主題a。這一波浪起伏般流動的旋律,和著輕松而帶有動感的三拍子節奏,仿佛把人帶上鼓滿風帆船,隨著大海的波濤起伏滑行的小船,那船頭激起的浪花,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白光。這一旋律構成了樂曲的靈魂,使整個樂曲充滿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情緒;第二小圓舞曲轉為e大調,采用頻繁的切分節奏。開頭的主題曲調輕柔舒展,猶如小船上的人們在謳歌著生活和自然;接著樂曲往下屬方向依次轉向g大調、c大調。最后再現第一小圓舞曲主題a,并在溫和甜美的尾聲中結束。